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发布时间: 2022-03-13 08:11:02 浏览:

【摘 要】 背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背痹相关论述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通过对背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背痹的病名、背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背痹的论述及背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背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背痹;背部肌筋膜炎;脊柱炎,强直性;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虚邪瘀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4.010

背痹是以背部疼痛、沉重,甚则转侧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部分可连及颈项、肩胛、腰脊等部位。背为肢体部位之一,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肢体关节症状是风湿病(痹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按肢体部位命名的风湿病即肢体痹,是指病位主要在颈、肩、臂、手、背、腰、骶、脊、髋、膝、足、腿等肢体部位的一类风湿病[2]。背痹为肢体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历代中医文献有丰富的记载。本文对背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

1 背痹的病名

古代文献关于背痹的论述颇多,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中,如早于《内经》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北(背)痛”描述。《内经》论述有“背痛”“肩背痛”“腰背痛”“背膂痛”等表现。《诸病 源候论》在“腰背病诸候”中论有“背偻候”。《备急千金要方》在针灸部分列有“肩背病”。《针灸资生经》列有“背痛”“肩背酸痛”等。《普济方》在针灸部分也论有“背痛”“肩背酸痛”,并提及“背痹闷”。明清医家一般在“肢体疼痛”中论治本病。《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专设“肩背痛”,详细论述。现代娄多峰最早提出背痹之名。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首次完善“背痹”理法方药。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背痹还有不同称谓。

1.1 背痛 背痛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文献中最早以此症状来称呼本病。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论有背痛,其曰:“钜阳脈……北(背)痛,要(腰)痛,尻痛。”《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明·朱橚《普济方》曰:“治背痛引头,穴附分。”另外,《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明医指掌》《证治准绳》《张氏医通》《医学心悟》《临证指南医案》《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经历杂论》等也论有背痛。

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不同,背痛又有不同的称谓:如背部疼痛连及肩部,称为肩背痛;背部疼痛连及腰部,称为腰背痛;背部疼痛连及胸部,称为胸背痛;背部疼痛影响整个脊柱,称为脊背痛等。如《针灸甲乙经》《妇人大全良方》《丹溪手镜》《证治要诀》《奇效良方》《医学纲目》《医学入门》《赤水玄珠》《寿世保元》《类证治裁》《杂病广要》等论有“肩背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鸡峰普济方》《普济方》《经历杂论》等论有“腰背痛”。《金匮要略》《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等论有脊背痛。《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奇效良方》等论有胸背痛。此外,《傅青主男科》论有“背骨痛”等。

以上均以背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部位的疼痛是由于背痛而引起,故可统称为背痛。因为背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故也成为历代文献对背痹最常用的称呼,甚至相互通用。其实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背痹虽然以背痛为最主要症状,但还包括背强不适等多种临床表现,因此有待进一步规范。

1.2 背 强 背强也是本病主要症状。首见于《金匮要略》,其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宋·许叔微《伤寒百症歌》曰:“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另外,《民间验方》也论有背强。

1.3 背 痹 古代文献无背痹之名,但有相关论述,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论有“肩背痹不举”“肩背痹痛”“肩背周痹”等。《普济方》最早提及背痹,曰:“背痹闷,肩膊间急痛,背气不能引顾。”《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在“腰脊痹病”中论有背痹,附有背痹医案,明确提出“背痹”一名[5]。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把本病归为“背腰痹痛”论治[6]。其后在《中国风湿病学》中最早独立章节对背痹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护预防等进行论述,完备其理法方药[7]。《风湿病诊断治疗学》首次把背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8],后被《中医风湿病学》等所采用。

1.4 背 偻 背偻是本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也可以作为特殊痹之一[5]。背偻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其专设有“背偻候”曰:“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曰:“背偻如龟背。”《普济方》承其说。朝鲜·许浚《东医宝鉴》论有“背伛偻”,曰:“中湿背伛偻,足挛成废。腰脊间骨节突出。”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另外,现代焦树德提出“大偻”一名,《中国医学大辞典》说:“‘大偻’背俯也。”

1.5 龟背(龟背风) 龟背是指背如龟状之表现,是本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出现的特殊症状。龟背(风)作为病名,是民间根据其症状特点的俗称,因此也可以作为特殊痹之一[9]。《针灸资生经》《普济方》曰:“背偻如龟背。”清·马培之《马培之医案》列有“龟背庀”曰:“龟背乃先天肾亏,冷风入脊,或痰饮攻注,或闪挫折伤,或肾肝虚热,婴儿脊骨柔脆,强坐太早,皆能致之。……腰脊板强,渐至脊庀成为龟背庀。”另外,《幼幼近编》《医部全录》《婴童百问》等也论及龟背。《痹病论治学》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为龟背风。

2 背痹的病因病机

背痹多因正虚感邪,或损伤经络闭阻所致。

2.1 感受外邪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痹阻经脉;或风寒湿邪,经久不愈,蕴而化热,而致湿热内蕴,背部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病;或素体虚弱,风寒乘虚侵袭太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而致背痹。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诸病源候论》曰:“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朝鲜·金札蒙《医方类聚》引《海上仙方》曰:“背肩手足痛如槌,湿在脾经故若斯。”“脾经受湿,令人走注疼痛,肩背手足俱疼。”明·李梴《医学入门》曰:“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孙一奎《赤水玄珠》曰:“有因湿热肩背沉重而痛。”涂绅《百代医宗》曰:“若感风寒湿气,则……腰背反张。”程国彭《医学心悟》曰:“凡背痛多属于风。”秦之桢《症因脉治》曰:“外感肩背痛之因,……肺素有热,风寒外束皮毛,肺热不得泄越,而肩背肺腧作痛,此寒邪伤肺也。外感肩背痛之脉,……脉浮而紧,表有寒邪,风寒外束。”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肺受风热,而肩背痛。”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文献 源流 复习 相关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