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 2022-04-14 08:36:15 浏览: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即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重新结合起来,其着眼点是从语言的历时演变解释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对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现今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未有系统性的综述。因此本文从语法化研究路径、语法化动因、语法化机制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现今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作综述,以对语法化研究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作一些补充。

关键词:语法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综述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由于其特性,能将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重新结合起来,及其回答了人类语言的语法系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与语法为什么以那种方式建立起来等根本问题,揭示了语言演变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动因规律,因而受到了学者的重视。在我国,对于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且成系统,多有专著。但少数民族语言则不然,但未有系统的综述,因此,以下对“语法化”以及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作概述,希望指出现今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的状况以及优劣之处,以对语法化研究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作一些补充。

一、“语法化”理论介绍

语法化涉及语法系统的实体与关系、动态与静态、共时与历时、现实与演进、描写与解释,原因与过程,不仅是语法方式、形式、结构和意义的变化和发展,而且是语法研究与语义研究的一个接口,也是语法研究与词汇研究的一个接口。语法化研究的目的是要解释共时现象,但语法化本身却是个历时过程。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这一术语最初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来并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1912)中使用这一词。语法化指的是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语法(grammaticalization)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汇或结构式演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

沈家煊认为:语法化程度由低到高构成一个“斜坡”(cline):实词>虚词>附着形式>屈折形式(词缀)。且沈家煊认为,研究这个语法化过程有两条主要的路子。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另一条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前者偏重于从人的认知规律来探究语法化的原因,后者偏重于从语用和信息交流的规律来探究语法化的原因。

二、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

对于某一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化研究少有专著,因此本文选择CNKI中文期刊网,对其中有关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的论文作收集。为了保证收集论文的质量,作者选择有关民族语言的五大期刊,分别为《民族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其均为国内核心期刊。但由于相关研究论文数量较少,本文对其中的有关“语法化”的论文作穷尽式的收集,即主题与“语法化”“少数民族语言”有关,即被作为分析材料,不考虑论文发布时间等因素。

本次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相关研究共44篇。分别是:《民族语文》中22篇文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14篇文章、《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3篇文章、《贵州民族教育》中2篇文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3篇文章。从以上数据亦可看出,《民族语文》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有关语法化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而其他期刊由于地方性特色,只有零散幾篇的语法化研究论文,且同一期刊中常研究同一地方少数民族语言。以下,从等研究路径、语法化动因、语法化机制等几方面对我国核心期刊中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作综述,从而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有较为权威以及全面的了解。

1.研究路径

上文在对“语法化”一理论进行介绍时提到,沈家煊认为,研究这个语法化过程有两条主要的路子。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另一条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

而在笔者收集到的44篇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论文中,大部分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偏重于从人的认知规律来探究语法化的原因。如何霜的《忻城壮语“ju"33”的语法化》,论述了忻城壮语中一个表示“在、居住”意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分:一是介词;

二是进行体的标记。

亦有少数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从语用和信息交流的规律来探究语法化原因,但多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并未有全文只从这个路径对语法化路径进行解释的。

因此在整理过程中也发现,这两种路径并不是完全分裂的,在同一篇文章中,对同一词语的语法化研究中,两种路径均可被作为解释依据。如尹蔚彬的《“做”义轻动词的功能和语法化特点——以羌语支语言为例》,对羌语支中不同语言的“做”义轻动词的语法化路径作出了解释,大致是从实义动词——功能动词——构词语素——语法范畴这样一个路径,既有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亦有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

此外,在整理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一些学者使用了有别于以上的两种思路对某一具体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语法化现象作出解释。即与汉语语法化相对比,发现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由于语言接触的原因,受到汉语的影响,以至语法化过程也复制汉语。这种现象多存在于被动句之中。如韦茂繁的《都安状语的语法化分析》,他认为都安状语的语法化是复制汉语“被”字语法化过程的结果,是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化。

2.语法化的动因

关于语法化的动因在语法化著作中给出不同的因素,主要有词义变化,语用,心理,语言间接触,书面语、口语之间互相影响,认知,以及句法位置的改变等因素。而对以上44篇文章进行具体了解后,发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的动因多集中在: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变化,语用机制几点,以下——对其进行介绍。

(1)句法位置的改变

就多数情况而言,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有某一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而诱发的。当一个动词经常出现在句子中充当次要动词时,它的这种语法位置就会被固定,那么它的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发生虚化。如果再继续下去,它的语法功能就会发生变化,不再作为谓语的构成部分,而变成句子中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词义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便导致该动词语法化——由词汇单位变为语法单位。

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句法位置改变这一点是语法化发生的重要动因之一,44篇文章中,共有29篇直接或间接提到句法位置改变对语法化的影响,占有较高的比例。如肖亚丽的《侗语动词的语法化考察》,文章以一些具体的侗语动词为例,从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入手,考察侗语动词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化历程。并认为侗语动词语法化有两个重要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侗语动伺由表示主要意义的实词演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又如黄平文的《隆安壮语pai24的语法功能分析》,并说明“pai24”位于句末时,没有了实在意义,主要表达语法意义,强调某种特定的语气,是语气词。句法位置改变是词汇语法化的诱因。“pai24”的句法位置的改变促使其从动态助词向语气词转化。可以说,位置的后移是语气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占据句末位置的语气词又必定在语义上会发生变化。移至句末、词义的不断抽象泛化导致“pai24”最终的语法化。

(2)词义变化

句法位置与结构关系的改变会引起词义的变化,导致实词的语法化,同样词义的语法化也会引起词的功能的改变,使之用于新的语法位置、结构关系上,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虚词。所以词义的变化是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言中很多实词具有几个不同而又相关的义位,这些同一个词的不同义位,通常是通过词义引申而产生的。词义引申就词的义位数量而言,是词义的发展,就源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词义关系来说,是词义的演变。词义演变的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即词义所表达的概念内涵减少,外延扩大。

对于词义变化导致的语法化,44篇文章中也多有提及,这是因为语义泛化既是语法化的动因,也是语法化的结果,是语法化过程中最容易感知到的变化。如闻静的《藏缅语泛义动词、连词做状语标记的类型分析》一文中对泛义动词作状语标记的类型分析的描述中就涉及到这一点。所谓“泛义动词”是动词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类别,这类动词原来的词汇意义已经明显弱化,已无具体的表义特征,虽数量极为有限,但使用频率极高。

(3)语用因素

除上述两个主要因素外,语用机制也是语法化的重要动因。因为语法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反复使用才能实现。

一个词的语法化过程也是这个词的固化过程。固化指的是人类认知所默许的范围内,某一语言形式或单位通过在类似语境中反复出现,从而在该类语境中具有相对固定的用法。固化的必要条件是重复,重复往往会造成“含义短路”。即若把含义所需的推理类比为电阻,一旦逻辑结构和含义之间趋向稳定化,该结构就可以直接表达该含义,含义推理消失。

对于这一点,黄平文的《壮语词语的语法化分析》有最明显的阐述。

3.语法化的機制

我们在描述语言演变时,会试图想回答这样的问题:是什么诱发了语言演变?即语法化发生的机制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在语法化著作中有了一致的意见,重新分析和类推是语法化的两个普遍机制。

(1)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组合关系,涉及的是线性的、组合性的,经常是局部的重新组织和规则演变。重新分析的作用是从认知的角度把词汇、功能语法化的过程表现出来并加以确认。重新分析标志着语法化过程的完成,它是语法化通过类推而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

如张军的《傈僳语系词的语法化》中,傈僳语的。a33既是系词又有语气词的用法,前者在判断句中强调判断的确定性,后者更广泛地表达说话人的确定口气。这种语法多功能性表明a33处于从系词到语气词的语法化链条中,其机制是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和情态表达功能的扩展。a33代表了系词语法化的一种类型学新路径。

(2)类推

类推涉及的是聚合关系的组织、表层搭配和用法模式中的演变。类推即泛化,指的是已经存在的结构对现存形式产生的吸引同化。是修饰表层的表现形式,它本身不对语法规则造成影响,而是纵向地使规则泛化。类推在语言语法化过程中不是随意的,而是规则从相对受限的范围到极为广泛的范围的泛化或最优化。

但在所收集的材料中,并未发现类推这种机制对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的影响。

三、结论

我们前人最先注意到实词虚化的语法化现象,并在研究中积累了实词虚化的大量实例。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扩展我们的视野,探索实词虚化的规律,无疑对语法化的研究和整个语言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语法化的观点看问题,也为我开辟了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新思路,也进一步阐释了一些之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语法中的一些不对称现象可以得到解释。且类与类之间的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重叠的,跨类是正常的。因此少数民族语言语法中各种界限的划分都难以“一刀切”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4]段贺磊.语法化研究综述[J].课程教育研究,2012(8).

[5]尹蔚彬.“做”义轻动词的功能和语法化特点——以羌语支语言为例[J].《民族语文》,2017(1).

[6]韦茂繁.都安壮语的语法化分析[J].《民族语文》,2010(6).

[7]瞿霭堂、劲松.藏语语法的范畴化[J].《民族语文》,2016(6).

[8]黄平文.壮语词语ta02的语法化分析[J].《广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9]黄平文.隆安壮语pai24的语法功能分析[J].《广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0]张军.傈僳语系词的语法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1]肖亚丽.侗语动词的语法化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08(5).

[12]何霜.忻城壮语jμ33的语法化[J].《广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3]闻静.藏缅语泛义动词、连词做状语标记的类型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5).

[14]和万传.纳西语“来”和“去”的语义价值及语法特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5]张定京.哈萨克语虚词的成员及其语法化进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简介:何钰馨(1995-),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

相关热词搜索: 少数民族 语法 综述 语言 我国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