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发布时间: 2022-04-16 08:30:52 浏览:

摘要:教学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理应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力求“神余言外”的境界。教师若有意识地将模糊状态用于教学,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心领神会,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儿童美术;“模糊”教学;适度原则

“模糊”教学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这是针对美术教学中教师以个人的思维意志为精确结果,简单加于学生的思维和行动中,从而大大缩小了教学的艺术空间而提出的。“模糊”教学的依据是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模糊”现实,即儿童思维的模糊性和教材的模糊性的存在。

一、对“模糊”的理解

1.“模糊”的意思

“模糊”,字面意思指的是客观事物(包括人的思维和语言)的不稳定性,即不清晰或不确定。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64年提出了“模糊”概念,认为“模糊概念比清晰概念更富于表现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王明居先生积十数年之凝思,阐释审美的模糊与不确定性,提出模糊美学思想,其经验基础来自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周易》《老子》《庄子》及唐代的诗歌散文等是其思想的开源。当代文艺理论家鲁枢元说:“模糊性实质上是基于作家艺术家深刻敏捷的感觉能力,是一种理性上渐趋明确、知性上朦胧混沌的模糊,它以模糊的方式实现复杂的精神现象上的准确。”因此,“模糊”并不等同于糊里糊涂,它只是让人更真切完美地理解感受作品,显示作品无穷的艺术生命力。汤显祖说:“要皆以若有若无为美。”戏曲艺术固然是这样,其他形式如诗词、绘画、书法等亦如此,艺术家们把模糊手法作为创作的一种技巧。

2.教学中的模糊状态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会很有体会,有的时候教学中的模糊示意会比精确性教学更能得到理想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杨润清老师就对传统教学精雕细刻、精讲多练大胆质疑,认为:“不讲明白,少讲,师生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少,收获最多,才是教学中善之善的方法。”教学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理应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力求“神余言外”的境界。教师有意识地将模糊状态用于教学,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心领神会,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艺术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知识,心理上暂时的模糊状态,促使学生感悟、想象,最终使他们有更深远的收获。

二、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模糊”现实

2011年6月,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书记、教授段保国和美术史论和教学法教研室讲师李钦曾合作的《儿童美术学》一书出版了,这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由他们创建的一个独立的“儿童美术学”理论体系之著作。在书的第五章《儿童心理与儿童美术》的阐述中细致分析了儿童美术的心理过程:直觉、知觉、注意、记忆、联想、想象与幻想、情感、性格气质、兴趣,将对儿童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决定儿童美术发展的方向。儿童的心理认知过程在美术创作中体现出了“画所知”“画所想”“画所见”的现象。基于儿童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多方引导,点到为止,若一味把自己的或某个人的思维精确地传导给学生,只会抑制绝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创意。儿童美术教学存在“模糊”的现实,具体体现在学生和教材两方面。

1.儿童思维的模糊性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这样的提问:“老师,要按照它画得一模一样吗?我不喜欢!”“老师,我可以不按照这个瓶子的样子来画吗?”儿童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要求?从客观上来说,儿童画所营造的独特的视觉形象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在儿童作品中,我们既看不到面面俱到的细节,也看不到准确的透视变化。儿童描绘这些作品不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而是旨在通过绘画表现和展示他们生活中的经验。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模糊思维”,就是指大脑中进行的、与精确思维相对立的以模糊为特征的思维,它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大脑中出现的是概念的跳跃,它着眼于事物与现象的整体特征和主要方面。儿童的这种思维就是属于模糊思维。

2.教材的模糊性

教材的模糊性并不是美术教材编写得含糊不清、无法施教,而是编者在有限的课目设计中包含了无限的内涵空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这样有利于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巧用“模糊”的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握学生思维特征,巧妙处理教材,运用一定的模糊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从而使教学更富成效。

1.情境創设法

20世纪90年代,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创立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美术课里巧妙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这种场景可以是非常朦胧模糊的刺激,但得到的体验却是“韵外有致,味外有旨”。如2010年绍兴市美术优质课比赛中有一位教师执教《祝福》一课,场景是这样布置的:白墙黑瓦绿斗笠,小桥流水乌篷船。当孩子们走进这样的课堂都不由自主地惊叹了,静静地坐在了地上,像是坐在乡下的外婆家里一般,脸上是幸福的笑容……音乐响起,是委婉动听的《梦里水乡》。教师缓缓走入学生中间,撑一把纸伞,提一只小红灯笼,一身水乡女子的唯美装束,像他们的邻家姐姐。屏幕上出现一扇写着福字的大门,缓缓打开……原来,这一课要用祝福的基调来表达对家乡的爱!以上的情境设计是很成功的,以朦胧模糊的老绍兴印象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爱意,更激发了他们对几乎快要逝去的绍兴之古老美的寻留与保护。

2.计白当黑法

当代画家李可染先生指出:“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的一门很大的学问。”王船山在《诗绎》中说:“无字处皆其意也。”所以“布白”是我国文学和艺术处理空间方面的重要理论。在美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读画,读出空白处的深意,是引导者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的。

特级教师朱敬东老师在执教五年级欣赏课《走进齐白石的国画世界》时,中间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来寻找画的意境。教师将画做了处理,隐去了六只小蝌蚪,问学生:“请同学们给这个作品命个题目。”学生分别说河、水流、壮观的河。教师又说:“现在我再加上一点小东西,与刚才这张画面有什么区别?再命一个题目!”学生说“小溪”。“小蝌蚪找妈妈。”“家。”当学生说到“家”时,老师马上肯定:“有意思,哪里可以看出?”学生说:“小蝌蚪在溪水里玩耍,很开心,这种开心只有在家里才有的。小蝌蚪这种小生命在水里游动,有生命的感觉。”教师笑着称赞:“你的理解很到位啊!值得我们学习!现在让我们看看作品原来的题目!”师出示《蛙声十里出山泉》。接着教师讲了齐白石画这幅画的缘由,是老舍先生选了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他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那么,你昕到了蛙声了吗?看到了青蛙了吗?”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蝌蚪长大了就成青蛙,就有了叫声。”“蝌蚪听到了青蛙的叫声,在找妈妈。”“我在小溪的下面听到了蛙声,因为乡下很多青蛙喜欢藏在溪水中。”“我还认为蛙声在画的另一头,蝌蚪游来的地方一定有它们的爸爸妈妈,远方就有蝌蚪的家,青蛙们正在忙着捉害虫呢!”教师说:“画的那一头是青蛙的家,这种联想很特别,所以齐白石爷爷画的不只是溪流和蝌蚪,更是呈现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展示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啊。”师板书:“意境。”中国画的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中国画是以禅宗为核心的哲学观创作的,作品蕴含的意义太深刻,如果教师一味只把深奥的创作原理倾注给学生,只会把他们搞得一团雾水、不知所云;但若能化繁为简,在教学中积极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推进他们的思维,则会让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3.体会感悟法

体验是现代心理美学的范畴,在我国古代,就有陆机、刘勰等文学评论大家提出体验之意,“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由于体验是要人的感官整体运用,通过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参与而获得,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语言、媒体等方法让学生进入主题,深切体会其中的审美意蕴,从而转化为创作力表现。江苏省杭州市西湖小学高级教师孙飒老师在教学抽象画创作《西溪印象》一课时,就采用了唤起学生整体知觉体会感悟,并应用于创作实践的方法。在我们周围,学生们的抽象画并不少见,有的看上去还是很漂亮的点线面组合,但是很多只是单纯形式上的抽象画,缺少抽象画的内涵,缺少孩子们的灵性,这些只能说是图案游戏或者是色彩练习。孙老师从理解抽象画人手,通过对四张大师的作品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抽象画。在解读过程中巧妙传授方法,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官参与,为创作准备。她用诱导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感悟波洛克的《海洋》,用音乐唤起学生听觉帮助对蒙德里安《爵士乐》的理解,用色彩游戏加深学生对《秋天的节奏》和《花园的记忆》的解读。当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听觉、视觉、触觉共同作用下全面感受时,他们的理解已经由对抽象画的糊里糊涂到感觉出现了朦胧美。诚然,抽象画呈现的永远是一种模糊美,关键是学生能体会到这种美,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就好。从学生的作品来看,西溪湿地在学生们眼中是非常实在的物,学生们在创作时的甩、吹、流、晕等,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心表达选择的,创作过程是他们的心与物的情感交流过程。

以上只是总结的“模糊”教学一些粗陋建议,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若能自如地运用“模糊”教学艺术,确实能给学生无穷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但这绝非只凭教师一时的兴致发挥,而要遵循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才能达到效果。

四、把握“模糊”的适度原则

“模糊”教学作为一种技巧最终还是配合精确教学并为之服务的。适切的模糊可以诱发课堂艺术的魅力,过度的模糊只能使学生一头雾水。“模糊”和“精确”只有在教学中应成互补,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艺术效果。全盤模糊,学生不知所云;全盘精确,一览无余,学生就难有驰骋的空间,因此,精确的模糊性应作为教师的追求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致味外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