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基于测试性质,正确理解"综合运用"

发布时间: 2022-08-26 15:00:03 浏览:

在今年6月由市教研室召集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修订初中校长座谈会中,部分校长强烈建议将现行的中考分成水平考试和招生考试两次进行,认为现在初中的升学竞争远甚于高中,有50%不进高中的学生所学内容与他们今后职业发展的教育关联度不强,应该让他们在初中学得轻松些。

这种观点实际上点出了目前中考的实质:是一种学业水平测试与升学选拔测试相混合的"怪物"。而"综合运用"这种能力题型的推出,我认为是这两种测试取向摇摆不定之间调和的产物。

学生的升学考试,由于它是相对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学生甄别和选拔出来,常常针对学生弱点进行命题,乃至出现超出教育目标的情况。相反,学业水平测试由于是绝对评价,不存在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问题,因此就没有必要只针对学生的弱点来命题,更没有必要超出教育目标。一次测试要是兼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两种功能,必然会带来命题上的困惑。

一般而言,学业水平测试指向的是学生的心理结构,而这种心理结构在考试中通常是以能力来体现的。所以从能力着手,而不是从具体知识领域或知识点开始设计学业成就的内涵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而且这也是当今国外成熟的学业水平测试在测试框架上的惯常做法。目前最有权威和引领性的是PISA。

PISA将"能力"一词界定为素养,原来为阅读理解能力,但在学业比较测试调查中,内涵已大大扩展。尽管如此,其基本含义仍然是能力的意思。PISA对各测试领域素养的定义,是以OECD有关人力资本的定义为基础的。对素养或能力的定义,为测试框架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总概念,成为框架设计的重要抓手。而其他测试框架的设计有的是以表现标准来体现的,例如NAEP通过一系列可靠的表现标准,让学生在测试中真实地反映出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等。国外的学业水平测试,既重视知识的掌握,也重视能力特别是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参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学业水平测试都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尤其是分析、评价乃至创新能力的考查,此外,尽管程度不同,但都开始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因此,上海中考此次推出"综合运用",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还是回到学科本身来看:

爱因斯坦与上海有特殊的情缘,他曾在1922年两次到访上海,前一次他踏上堤岸就获悉自己得到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后一次他在福州路工部局礼堂演讲"相对论",这两次抵沪,他都入住在理查饭店,即今天外滩的浦江饭店。

为了纪念这份特殊情缘,让更多市民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2008年6月,高达2.8米的爱因斯坦雕像(见右图)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揭幕。按原计划,这尊雕像将安放在上海的某一个地方。当时有媒体称"爱因斯坦,这个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从此常住上海"。谁也没有想到,6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这尊雕像至今仍存放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此事引发了上海市民的热议。

24.假设可以在以下地点安放爱因斯坦雕像,你会选择哪一处?请简述理由。(4分)

A.南京路步行街 B.外滩街心花园

C.东方绿舟智慧大道 D.陆家嘴金融区

选择:

理由:

25.请你为爱因斯坦雕像拟一个恰当的名字。(3分)

26.如果还要在这尊雕像底座上写一段简要说明,以下不必写入的两项内容是(4分)

A.雕像设计者和立像时间、单位 B.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

C.爱因斯坦生卒年份 D.爱因斯坦与上海的情缘

E.雕像四周的环境特点 F.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情境设置,而情境设置的测试指向必然是能力。相关题目的要求既包含了阅读、写作等基本能力的综合考察,也隐含了对考生本土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以及自身审美情趣的考量,体现出命题者的精心设计和思考。

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基于情境的题型设计究竟能走多远?因为情境的设置主要指向的是能力考查,相反其对知识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与学校课程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和联系度也会削弱。以国际较有影响的PISA、PIRLS、NAEP三大学业能力阅读评价体系来说,PISA 是最重视学生能力的测试,也是唯一在所有领域的测试框架中都设计了情境这一项,但同时,PISA的命题原则是,不追求与学校课程的一致性。

对上海中考语文来说,它既要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特点,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测试,体现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同时又要兼顾升学招生的要求,甄别出参测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这样就必然会使"综合运用"的题型处于两难境地,就PISA阅读而言,它的测试指向是学生"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对书面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其明确指向是学生阅读的社会应用能力,是一个大阅读的概念,因此PISA提出情境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的中考语文测试强调的是母语背景下的文本阅读和理解能力,因此从这个前提下再去看"综合运用"这个部分,就感觉语文的特征不够明显,也过于简单化。

例如第24题,这道题从命题到答案赋分,都体现了PISA的理念,但在对"阅读"的内涵理解相差迥异的情况下,这样题目要求确实不像是语文学科的要求。

第25题出现了一个常识性问题,既然已经明确了是爱因斯坦的雕像,又何来给这个雕像命名这一说?

第26题是一个构思巧妙的题目,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似乎要求过低,赋分也过高,如果以填空题或者其他方式出现,似乎更能体现这个题目的选拔功能。

综上所述,"综合运用"确实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一种尝试,但在测试取向上,究竟是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还是达到甄别选拔的目的,需要做进一步思考。从目前呈现的形式和内容看,似乎还是倾向于后者,但是从给出的参考答案看,缺乏评卷标准的阶梯性和层次性。

当前,以真实性评价为代表的思想已经渗透到评价理论和框架中。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中的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逐步纳入测评指标体系中,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在"建构-反应型"题目中,给学生的答案以充分的创新机会,只要是有一定道理的答案,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成绩。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这个部分的探索也体现了这一评价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孙国强

相关热词搜索: 正确理解 性质 测试 综合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