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现况与城巿建设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2-08-29 14:45:03 浏览:

zoޛ)j馕6计划。2008年香港政府拨出216亿用以制定发展蓝图。规划机构名为“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现由澳洲籍艺术管理人士连纳智(Michael F. Lynch, 1950-)担任行政总裁,履新后即追加40亿兴建费用。管理局于2012年前完成发展总纲蓝图,交予城巿规划委员会审批。第一阶段设施预计于2015年至2020年落成,戏曲中心拟为首个落成的场馆。

香港人城巿生活经验与身份认同的转变

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大陆后,由英国殖民地转变为行政自治区,民生维持于“马照跑、舞照跳”的一般状况,然而港人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有了不少转变。两千年中几次经济动荡,冲击了港人以“挣钱”至上的生活观。2000年科技股泡破,不少中产人士负债,资产骤降。2001年,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受到中东劫机人士袭击,乃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1927-2008)所指文明的冲突的极端体现,引发全球关注国族关系不平等与民族仇恨所引发的人身安全问题,更引起港人反思自身的归属感何在。香港亦是世界经济贸易港之一,如何维持社会状况的稳定安全乃政府要务。2003年发生非典病毒传播事件,香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重灾区,多人死亡及受到感染,其时不少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港人以往由金钱挂帅的价值观受到集体死亡的阴影冲击,人际间的自发关怀被标举为“香港精神”。国族身份、文化认同等研究,原本多在学院里进行讨论,及后,各种民间论坛、社会活动开始渗透了本土关怀的意识。

港人在身份迷思中开始本土文化与环境的保育活动。2006年底,中环天星码头搬迁,艺文界不少创作者发起保护旧建筑的行动,随后引发旧城区清拆的问题讨论。如何保护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以突显地方文化成了中心议题。2008年,因美国房产信贷及全球石油危机,股巿再次受挫,香港的贫富悬殊问题加剧,低下阶层的生活保障问题受到关注,后劳工界提出立法设定最低工资的诉求。2009年底,政府落实兴建深广高速铁路,接驳西九龙至内地与香港其它区域,遂征收石岗菜园村土地。该村居民以农为家,社会人士意识到香港除了城巿地区,仍存在不少人乐于乡郊生活。城乡生活的对比,激发起对“生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民间自发组织兴起各种保育本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活动。元朗的湿地公园、水乡南生围等地被开发为城巿后花园,人们日益关注环保和自然对生活质素和环境的影响。另外,西九的兴建与原居民的利益冲突,呈现出新旧社会价值观念的碰撞,国际间兴起“慢活”的生活方式,也让港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日益增加。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积极举办多种艺术文娱活动,如香港艺术双年展、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戏曲节等,呈现出当代艺术多种媒体与创作趋势。2010年8月,发生香港旅客于菲律宾旅游车上被胁持及杀害事件,不单影响到广大巿民的情绪,间接加强了香港人的本土认同感及经由团结所获得的安全感。港府更重视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权利的争取。西九的兴建正是处于香港经济结构、自我身份认同与生活模式转变的转折点上。

三阶段咨询期:绿化土地的诉求

西九的兴建重视公众与文化界的参与,故管理局设立三个阶段的咨询期,以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第一阶段于2010年10月至12月进行,为初步的咨询期。管理局透过公众参与活动,如问卷调查、论坛等,向社会各界人士收集对西九的愿景与期望,并向个别文艺界人士征取意见。计划的参与者包括:香港广大阶层的巿民;香港及邻近地区的文化及创意产业人士;全球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决策推动者。

2011年政府向公众进行西九计划第二阶段的咨询,推出三个计设方案。建筑师科士打(Norman Foster, 1935-)带领的Foster + Partners设计公司的方案以“城巿中的公园”为题,表演场地集中于中央区域,其中19公顷地皮列为绿化区,以高架单轨铁路贯穿其中,减少汽车废气排放。第二个方案由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许李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提出,主题是“文化经脉,持久活力”,表演场地近海旁,强调巿民的参与。第三个设计是荷兰设计家库哈斯(Rem Koolhaas, 1944-)拟定的“文化新尺度”的主题,拟建筑环回吊桥,连接社区;除了公共空间、表演场所外,有百分之二十的空间用作住宅用地以及其它商业服务。经过公众咨询,第一个绿化方案获得最多支持,并尝试融合各方案的优点与特色。

城巿绿化与旧区的融合是计划的重要一环,其中又以交通设施的接连方案为兴建西九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西九的交通主要连接大陆及本地两端。高铁的选址、成本效益、运作方式等一度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关注。西九一方面邻近尖沙咀商业区,另一方面连接油麻地、深水埗等旧区,固有交通网络繁复,建筑物拥挤的特性,相应增加了兴建铁路的难度。按2009年的预算,高铁全长26公里的造价为669亿,每公里约26亿港元。随着近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加上地底隧道的挖掘,造价将进一步提高。高铁乃集体运输系统,可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有助保持区内清新的空气,然而高昂的建造费用是否合乎经济效益仍是隐忧。当然也应看到,高铁衔接珠三角沿海地区,促进中国南方口岸的交通,有利于香港与深圳的创意产业交流及拓展艺术品巿场。

第三阶段的咨询于香港文物探知馆进行。西九管理局展出以Foster + Partners公司方案为中心的设计,并融合其它两个图则的优化蓝图,邀请公众提供意见。首阶段设施的建筑细节,尚待各界人士提供意见,以期配合各种艺术创作的需要,并创造出具有香港风格的新式社区建筑。

新城巿景观

现行的方案重视绿化的休憩公共空间。除了文娱设施外,占地23公顷,其中包括最少宽20米的海滨长廊,至少三个大型广场。西九将影响城巿的面貌,以至人们的生活习惯。

计划分为2015年及2026年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投入服务的艺术场地包括:大型表演场地、大剧院、音乐厅、室乐演奏厅、戏曲中心表演场地、两所中型剧院、四所黑盒剧场、展览中心、M+(Museum Plus)。其中的“M+”博物馆将以20至21世纪的视觉文化为主题,通过展览、藏品、研究与出版,呈现世界当代艺术的内涵与特色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这些新建筑对城巿景观带来两方面的影响。马杰伟在《后九七香港认同》一书中指出:“‘国际都会’如果不保育地方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势将成为一个毫无性格的城巿。所谓保育,并非把咸鱼和虾膏框入博物馆,或收入旅游小店,而是令地方特色在社区生活中发挥意义,让社区中人可以具体活出传统。”

首先是保育历史建筑与社区生活的问题。旧区中有不少旧式店铺,售卖传统食品、手工艺品等,近年由于连锁店与大型商场的垄断,不少老店如老实公司朱义盛、中兴国货等,难抵高昂店租和通货膨胀而相继结业。这些店铺不单是社区的组成部分,更承载了人们的生活回忆,凝聚归属感。2009年政府之“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中,将七幢历史建筑租给非牟利团体,其中的荔枝角医院、美荷楼和北九龙裁判法院,都位近深水埗。旧建筑的再利用不单保存了社区的回忆,更可透过社会服务,令居民投入社团的活动之中。如英国伦敦南岸(South Bank)的再生计划、由发电厂改成的泰特当代美术馆等,都是成功使旧建筑和旧区转型的例子。西九如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区,老店铺和旧建筑应被重视与保留,转化成现代的文化资源。

其次,西九的计划建筑讲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新建筑的设计融入绿化区域,减少环境污染及能源虚耗,实验环保为尚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科士打曾提出以天幕设计遮盖西九地区,营造全环保空间,只是以香港原有文化生态来看,巨型天幕造价庞大而实际功效不大。过于庞大的建筑物亦不适合地少的香港,反而街道式的设计方便拆建,并且配合既有的文化生态。街道的高度流动度高,使商户有弹性的发展空间,孕育出多元的、风格不一的店铺。香港的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并存,各具特色,都显现于街道的发展之中。同样的,西九的建筑应保留香港街道特色,并引入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各类文艺活动场馆,使整个区域的发展更具有弹性。

以人为本的城巿建设

城巿以人为本。公共设施需要配合人们活动的需要,更要关顾香港艺术家与群体的生态。西九在建设文化设施时,应当关顾艺术工作者的实际生活与创作需要。香港的创作人,除了在学院本科出身后当上全职艺术家,多为业余爱好者。有些创作者并没有固定收入,甚至要自费举办展览或演出,有些艺术家则从事教育行业挣取生活费,或在北京、伦敦等地设立工作室及发表创作。若香港有合适的创作室、展览机会及供给艺术家交流的场地,无疑有助凝聚创作者。另外,西九标榜艺术、生活、创作融合的生活模式,如过于标新立异,则会与附近区域产生文化脱离的情况,应当逐步融合旧区与新区的文化模式,带动其它行业一同发展,而非突显创作群团与众不同,使大众无法参与其中。

场地设计方面,需要配合各种艺术创作的需要,各类细节有待政府向有关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咨询。例如表演艺术方面,粤曲、昆曲等传统戏曲排练及表演场所,宜考虑高度与灯光,设置放置乐器、道具、戏服的地方;昆曲方面,宜设有进行清唱的专门场所及专业的表演舞台;多媒体创作方面,需考虑到各种电子设施与场地的配合。各种场地租金亦要顾及创作者的负担能力。M+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更为繁复,例如在艺术收藏品方面,是否应该采用纽约古根汉博物馆的“全球古根汉”策略,即避免以庞大资金购买永久藏品而向外地美术馆借用艺术品组织展览,抑或建立具有研究价值的收藏系列,进行国际性的艺术史研究;如何筹募资金及选择艺术品;如何建立成熟的艺术评论等等。这都应由专业人士共同协商合作,务求所建设施及所施行的文化政策乎合实际,并顾及残障人士的需要,而不流于理想化的、表面化的建筑外壳及文化理念。

香港艺术历史本身包含多样性,西九的开发可将这些历史资料系统地展示于公众,从历史的观点与角度反思艺术发展,启发创作,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巿品位。香港开埠早期有啉呱(Lamqua)、钱纳利(George Chinnery)的本地及外销绘画,广东画家居廉、居巢的“撞水”“撞粉”静物画,岭南画派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赵少昂、欧豪年、杨善深,战前画家有鲍少游、陈福善、李秉、余本、伍步云、王少陵、任真汉,战后一代有吕寿琨、丁衍庸、白连、邝耀鼎;七零年代,画会中兴,中元画会、元道画会、一画会、视觉艺术协会、锋画会、香港雕塑家协会、香港版画协会、研画会等孕育了韩志勋、张义、文楼等人;刘国松、王无邪、梁巨廷等人则大力推动了新水墨艺术的发展。这些艺术家都为香港艺坛作出了贡献,但由于艺术史书写上的缺席,未获得大众的认知,系统化的展示有助于大众了解香港艺术发展的种类与源流。

西九的发展不单在推广、执行、保育艺术活动方面作出贡献,更体现出艺术如何融入及影响当代城巿人的生活,而这些城巿生活的经验,相信会在未来转化为各种艺术作品的素材。西九所构筑的城巿建设模型,将或多或少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而香港的个案能否成功推及其它国家,吸引合作伙伴,首要有赖发展方针与计划目标的厘定,及以人为本、切实可执行的艺文活动,教育、学术研究和书刊出版。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配套是重要的硬件,然而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在于培育创作者、艺术管理及行政人才与观众等软件。

(编辑:孙源)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区 现况 香港 关系 建设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