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谈香港的文化自信心

发布时间: 2022-08-24 09:10:02 浏览:

摘要:香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吸收西方文明,发酵酝酿出属于自身的、独特的文化,并最终建立起了文化自信。然而近年来的“反国学”“占中”“反水客”等一系列事件,折射出深藏其中的“文化认同”的问题。

关键词:香港文化;文化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6.05.007

香港文化富有特色。二千多年来,以华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颇深,但因脱离大陆母体百年,又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感染,从19世纪的转口港,到21世纪的国际大都会,在香港这个奇妙之地中西方文明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从总体上看,香港文化以商业性流行文化为主流,中外传统和现代文化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其“非中亦非西”的独特文化。就其特征而言,具有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爱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特点。

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今天的大多数香港人自身不是移民就是移民者的后裔,真正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占少数。在开埠之前,华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是广州,香港文化主要来源于广州文化,属于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埠之初,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来港的华籍移民占大多数,主要有“广府、客家、福佬和疍民四大群体。”[1]相比较来说,外籍人口数量虽然不大,但自开埠一百七十余年来始终在香港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是欧美人、葡萄牙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其对香港独特文化生成的作用不可小觑。

不论是外籍人口还是华籍人口,他们都带有强烈的自我认同,虽然来到了陌生的地域,但都保有自身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在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族群交流、沟通,东西方文化在此处相互影响,互相作用,逐步铸就了香港特有的移民文化。

到了20世纪50年代,香港从开埠初期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的迅速累积,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改善,但伴随而来的还有巨大的生活压力与挑战以及精神的空虚、寂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符合大众口味的通俗文化快速漫延生长,电影、电视、歌曲、小说等一大批带有香港社会现实特色的文化产品应运而生,衍生出一个新生的“香港文化”体系。一些社会人士转而开始认为香港从来不是文化沙漠,历来都充满文化活力。香港也终于打破了“文化沙漠”的成见,逐渐树立了文化自信。

在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上,香港起了一个“精神脐带”的作用,她一方面联接母体,传承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又源源不断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反哺大陆。“如果说自由民主的法制体系是香港文化现代精神的外衣,那么勤劳坚忍、自强不息的传统的民族精神则是其内涵。”[2]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这片土地植根颇深,“主要是由儒家思想、东方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和民间风化习俗三方面交错融合而成。”[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虽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与香港社会谋生致富的根本要求背道而驰,但它崇尚勤劳实践的积极入世观却符合了香港企业、社会发展的需要。香港人奉行的是勤劳奋进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精神,这些都与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相吻合。功成名就之后,则又表现出极强的家国情怀。如以邵逸夫先生为代表的华人,几十年来情系大陆,致力于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中国的其他地区相比,香港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与西方文化最接近,所受影响最深。英国人以殖民统治者的身份来到香港,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的英国传统文化,给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港英政府在香港营造一种由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社会环境,施行英式教育,”[4]十分注重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入。在中西方的双重作用下,香港文化风格逐渐形成,改革开放之后,更是给休闲文娱生活贫乏的大陆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充满浪漫侠义情怀的武侠小说、带有民主法治色彩的警匪电影、憧憬自由不羁生活的摇滚歌曲,等等,迥异于大陆的香港文化深刻影响了一代大陆青年。

然而,香港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港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的确立,使得香港的文化中带有难以避免的商业性。香港自由宽松的管理机制使得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文化市场在市场规律支配下运行,文化产品大都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多以盈利为目的,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多数文化作品中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有限,严肃高雅的文学艺术在香港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

在与母体分离、缺失联系的这一百年里,漂泊无依感始终充斥在每一个香港人的心中。“香港文化在总体上是属边缘性极强的次生文化……港九地域特殊的历史际遇也导致了其文化无法回避次生文化及其‘边缘’的定性,”[5]香港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基础上衍生而成,自其开埠,就蕴含着无从归依的伤感。这在香港文学作品中有众多淋漓尽致的体现,如香港曾在女作家西西的《浮城志异》中被描绘为“浮城”,一座漂泊无依的无根城市。

自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腾飞与繁荣,促使其逐渐生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气质,自由、民主、法治,是她一贯的骄傲。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香港中下层市民提供了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拥有共同地缘、利益关系的香港人归属感增强,逐渐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逐渐形成了“优越意识”,由文化自信衍生出对自身社会的强烈文化认同——香港代表着自由、民主与繁荣,大陆在其眼中则成为落后、贫穷、专制的代名词。

虽然从本质上说,香港文化仍属于中华文化,但在西方文化的作用影响下,与大陆文化出现了一定的隔膜,政治上的祖国统一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认同,弥合百余年的文化裂痕非一日之功。自上世纪80年代香港进入回归历程,“中央明确提出了‘港人治港’的口号,香港人的本土意识得以加强,使得‘香港人’从一个自然地域的社会族群变成了一个政治群体。”[6]九七回归后,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又使得香港成了祖国敏感多疑的儿女,自由而又敏感的神经,稍一碰触便引起极大反弹。自2000年以来,“反国学”“占中”“反水客”等事件层出不穷。2015年普选的失败更是在香港社会造成巨大反响,反对分子打着民主的旗号,搅乱社会秩序,只为谋取自身利益,引起香港社会的极大动荡与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究其深层原因,还在于文化自信基础上衍生出的“文化认同”的问题,新的共同文化尚未建立,不同地域间的利益集团相互对抗,将文化和经济上的不满上升到政治诉求。

实际上,这些社会事件是香港文化自信心遭到侵害的体现。文化始终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影响,香港文化在社会历史条件大变动下形成,又因社会环境的改变而遭受震荡。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着手,既坚持“文化多元”,同时在香港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基础上塑造新的文化认同,整合培养国家意识,实现双重身份的认同。在社会大环境的转变下,我们应防止香港文化走向“占中”的“抛弃文化”,实施文化统战策略,搁置争议寻求共同的文化认同。应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传统文化上的交流,降低香港文化的“次生感”,寻求共同性、同根性。同时,进一步加大香港与内地文化产业上的沟通合作,在文化产品上加入大陆元素,以香港人最感兴趣的文娱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其逐渐接受大陆文化。

香港社会仍旧处于文化碰撞、转型的时期,我们须尊重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于香港民众的剥夺感,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给予适当宽容和理解。但是,百年的时间终究不可忽略,西方文化的影响无法抹去,香港与大陆文化之间的交融与重塑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兰静.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 [D].暨南大学,2011.

[2]张颖.历史叙说中的香港文化——从“香港是文化沙漠”谈起[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周毅之.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1997,(2).

[4]吴江.香港文化认同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1997,(4).

[5]吴仲柱.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6]辉明,徐海波.香港人双重身份认同评析[J].岭南学刊,2016,(2).

作者简介

王青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 董金荣

相关热词搜索: 香港 浅谈 自信心 文化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