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北京同仁医院:传递百年光明

发布时间: 2022-03-11 08:08:42 浏览:

1886年,美国美以美教会在现在北京同仁医院对面的孝顺胡同开办了一家仅有几间平房、两名大夫的眼科小诊所。而如今,同仁医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个院区、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开放病床1600张、日门诊量约6000人次的大型综合医院。

120多年过去了,前赴后继的几代同仁人将自己的奋斗史凝聚成了四个字“精、诚、勤、和”。在同仁医院编写的院史上是这么解释“同仁”这两个字的含义:“同仁”,顾名思义,“同”即同志、同德、同道、同舟共济;“仁”即仁义、仁爱、仁厚、一视同仁。

百年前的图片记忆

北京同仁医院始创于1886年,为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早年在华创立。据《同仁医院成立五十年小史》记载,医院原坐落在孝顺胡同美以美会邻近的几间平房,英文原名为美以美会医院,中文名为同仁医院。1903年,医院在霍普金斯.贺庆家族的资助下得到扩建,不但扩大了眼科,还设立了内科、外科、X光科等,奠定了综合医院的雏形。但是,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医院发展十分缓慢。到解放前夕,医院仅有病床100张,员工百余人。

上面的这张照片,据说是北京同仁医院现存最早的照片。它的来历颇有些故事。据同仁医院档案室记录,1998年12月17日,曾在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工作的耳鼻咽喉科老专家邓元诚,把一张颜色发黄的图片送到当时的院办主任朱静然手中,这是一张美国发行于上世纪初的明信片,画面是一幅街景,最醒目的建筑就是同仁医院的一座二层小楼。一行英文清晰可辨:“北京-哈德门大街”。熟悉同仁医院历史的朱静然马上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同仁医院最早的照片,于是将明信片复制,并保存在档案室。

不少同事对这张照片都很感兴趣,曾多次研读,并试图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对这幅一个世纪前的北京街景进行图解。照片由北向南拍摄,街道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多半。一支无法判断由什么人组成的队伍从南向北,又拐向西行进。路边挤满围观人群,数十辆人力车停运,车夫和乘客驻足观望。马路西侧的尖顶小楼就是启用于1903年的同仁医院中楼。据朱静然回忆,明信片背面印有1902年字样,也有一些老人们推测,照片拍摄时间应为中楼落成以后,约在1903年至1914年间,因为1914年同仁医院又兴建了一座南楼。图片左方,也就是现在的新侨饭店,当时是一片栏杆围起来的空地,有人说是“跑马场”。

建国前,同仁医院放射科曾经是北平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共产党员崔月犁、孙振周、徐彦等以医生的身份为掩护,团结广大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做了大量革命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挽留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建设保留了宝贵的医学人才。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同仁医院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的首家医院,1954年,同仁医院成为北京市第一家扩建的医院,病床增至600张。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同仁医院再次扩建,兴建了总面积4.3万平方米的综合大楼,病床扩大到800张。此后,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医院多次进行装修改造,扩建门诊,增加病床,改善环境,以缓解越来越突出的供需矛盾。进入新世纪以来,医院多方筹措资金,再次对医院进行了扩建改造。2004年2月,总面积3.6万平方米的原金朗大酒店被医院收购改造成为医院东区,开放病床304张;2004年5月,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医院南区投入运营,开放病床500张。南区的建成,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卫生规划,对扩大优质资源,疏解城市功能,完善开发区的公共配套措施,方便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居民就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拓展了同仁医院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半径,缓解了医院本部患者住院难的压力。

百年变迁,沧海桑田。始建于1886年的同仁医院早已不见当年的一砖一瓦。如今,这所具有120年历史、两次跨世纪的老院,不但在照片原址上建起了一幢16层的楼厦,还将隔路相望的金朗饭店收购改造成东区,兴建了位于亦庄开发区的新院。那些不知姓名、并早已作古的摄影师留下的图片,也已和其他文物一样,成为永久的历史;而走过峥嵘岁月的同仁医院,仍然每天充满活力地迎送来自四面八方的追求健康的人们。

1976年,一个8岁的小女孩住进了同仁医院,而且引起了轰动。原因是小女孩的面部长满了状如鹿角的赘生物。对于这种罕见的病例医生当时得出的结论也只有“发育不良,营养状况极差”。两个月过后,奇迹发生了,童年的欢乐又回到女孩儿身边,她病愈出院了。

1955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因患结核病住进了同仁医院,紧接着他的妻子林徽因也住进了他隔壁的病房。不久后,他们夫妻长绝于世……

翻开同仁医院保存着的病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其中记录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记录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记录着同仁医院科室的发展……

同仁磨镜室与华北制镜业的渊源

100年前,华北地区的老百姓想要配副眼镜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时中国的制镜技术还很落后,镜片要从美国订购。普通光度的镜片一般是批量订购进来,放在库里备用;特殊度数(如大近视、大散光)的镜片,订单要乘着轮船远渡重洋,历经惊涛骇浪到达美国,美国的镜片制造商按照订单将磨制好的镜片送上轮船,这些镜片再漂洋过海,一路颠簸回到北京。这样经过无数人的交接传递和数月的漫长等待,一副眼镜才能交到患者手中。如果运气不好,赶上恶劣气候或加工失误,那就更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那时同仁医院开业已10余年,眼科颇具声望,业务极速扩展,大有应接不暇之势。为了方便患者,时任同仁医院院长的美国眼科医生贺庆大夫就想在医院开办一间磨镜室。贺庆大夫对制镜技术不甚精通,国内又缺乏掌握制镜技术的人才,数年间多方物色,终于选出了同仁医院磨镜室的第一代学徒也是华北地区制镜行业的开山之人——刘启寅(又名刘明斋)、常德海和孙琢良。

大徒弟刘启寅曾读过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中学,懂得英文,又聪颖刻苦。他和贺庆大夫一起钻研从美国带来的关于磨制镜片的英文资料,经过几年勤奋努力,他终于掌握了制镜手艺,成为同仁医院首任制镜师,并带出两位师弟常德海和孙琢良。

二徒弟常德海当年以赶毛驴拉脚为生。同仁医院在西山开有疗养院,一位同仁医院的大夫经常去疗养院,每次到西直门以后坐他的毛驴。时间一长熟了聊起来,大夫就说我给你找个工作吧,“那太好了!”他一听很高兴,就经这位大夫介绍到了同仁医院制镜科。

三徒弟孙琢良聪颖好学,几年功夫便精通了验光、镜片磨制、眼镜装配、调试等全套技术。是第一代学徒中最早自立门户的。

之后同仁医院陆续招收了一批中国人学习磨制镜片技术。这些中国学徒刻苦耐劳,深得洋人赏识。据《美以美会1918年议会录》记载:“华人耐苦于此工作可见一斑,是亦本院之荣幸事也,故来新客必导之参观焉。”中国学徒的技术也日益精湛,因此制镜科生意十分兴隆,工作万分忙碌。据《美以美会1924年议会录》记载:“制镜科生意甚是发达,近三年以来所用之学徒皆都殷勤尽力工作,各人之手艺亦皆日渐增高。今年之工作较比往年尤为忙碌。本科现有工人七名,每日做工时间即由早七时半至晚五时止,如果事多活忙可随时增加做工时间,由早七时至晚六时不等。每日所制之镜约在二十余副。”

同仁医院制镜科为中国眼镜行业培养了许多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镜人员。有些技术人员掌握了制镜技术后先后辞职自谋职业,开设眼镜片生产加工和验光配镜的工厂或店铺。如刘启寅于1934年开设了刘明斋眼镜社;常德海于1943年开设了常记眼镜社,将制镜手艺传给了下一代。至今常德海全家4代人搞眼镜,其子常启旺撰写的《眼镜片冷加工基础知识》一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眼镜加工行业的技术指导书,常启年曾参与为毛主席磨制眼镜片、制作水晶棺材的任务;孙琢良于1931年开设了孙琢良眼镜社,其徒王文林后到608厂工作,曾参与为毛主席磨制眼镜片的任务……

100多年来华北地区历代眼镜行业制镜人员都与同仁医院磨镜室有着很深的渊源,同仁医院磨镜室这棵“大槐树”是眼镜制镜人员难以忘怀的根。

当代最富盛名的科室

同仁医院最富盛名的就是眼科。具有120年历史的眼科目前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9个亚科,擅长各类复杂、疑难眼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难治性青光眼、眼内肿瘤、复杂眼内异物、感染性角膜病、视神经外伤、临床低视力、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疗方面颇具特色;代表国际水平的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光动力学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经瞳孔激光温热疗法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及肿瘤性疾病等新技术正在蓬勃展开。一代又一代同仁眼科专家为广大患者摆脱黑暗、为我国眼科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作为医院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率先在全国创立了耳神经外科、耳显微外科、鼻科、喉科、头颈外科5个亚科以及国内最先进、设备最完善的听力学、鼻内窥镜诊疗、头颈肿瘤综合治疗、睡眠呼吸监测和嗓音监测五大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保持气管食管异物取出、外耳畸形再造等传统优势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引进推广高新技术,积极拓宽医学专业领域,广泛开展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影像导航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人工电子耳蜗植入,头颈部肿瘤的早期干预、晚期挽救性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监测、诊治等,形成了学科在国内领先的优势与特色。

从双雄并立到三足鼎立,融心脏内科外科于一体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成为同仁医院的新兴重点学科。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广泛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内支架等诊疗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心脏固定器实施先进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积极开通冠心病绿色通道,医疗服务体现了高起点和高水平,增强了同仁医院的综合实力。

早在上世纪初期,同仁医院的眼科就已远近闻名。当时同仁医院眼科有一位美国大夫,名叫明丹思,他以自己精湛的医术同中国眼科医护人员一道,为各族人民医治眼病,使许多患者得到救治。1926年,在京驻节的西藏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士丹却去尼玛染上了眼病,视力有受损危险。

通过当时一位蒙古王爷的推荐,班禅大师来到同仁医院明丹思大夫处进行治疗。经过明丹思的精心治疗,班禅大师很快痊愈。为了向医生表达谢意,班禅大师特向同仁医院敬献了一条蓝色的哈达,以祝福同仁医院的眼科事业兴旺发达。

如今的同仁医院,涌现了更多像明丹思大夫这样受人尊重的专家名医们。

李冬梅:灵巧的双手重塑美

李冬梅,主任医师,1987年自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门从事眼整形及美容外科。曾留学于日本医科大学,专修整形专业。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数千例的手术经验,对眼睑、眼窝和眼眶整形有较深的造诣,所开展的眼整形手术不仅在同仁医院最全面范围最广,而且很多在国内亦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眼整形专业中有较大的影响。曾参加3本整形专著的编写,主译有《眼整形外科》一书,在眼科核心杂志发表第一作者论文近20篇,并获得北京市卫生局成果奖。她多次参加国内外整形专题学术会议,于大会交流其临床经验, 并受邀做有关眼整形的专题讲座。她为《临床眼科杂志》及《实用防盲技术杂志》的编委。

开展活动义眼手术近10年,近来又对羟基磷灰石活动义眼手术进行改进,对部分病例采用羟基磷灰石联合钛钉I期眶内植入,不仅缩短了病人的总手术周期,而且减少病人II期手术的痛苦,减少了手术费用。

早在10年前她就对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时机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利用额肌腱膜瓣悬吊治疗儿童重度上睑下垂取得满意的效果。对于不同程度及类型的上睑下垂采用不同的术式,皆获得良好效果。

她与同道一起对外伤性眶颧部骨缺失及塌陷所造成的畸形进行修复,行眶缘及眶周塌陷充填,取得满意效果,此项工作获1996年度卫生局成果二等奖。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术后的半侧颜面发育畸形,她们采用Ⅱ期手术综合整复,效果良好。

她一直以严谨的作风、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服务于她的病人们,用她灵巧的双手重塑美。

朱思泉:以病人为本,勇于实践

朱思泉教授在国内眼科白内障及晶体生化研究方面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尤其在白内障手术革新方面更是硕果累累,他从医19年,眼科手术的技术创新就有20多项。尽管成绩骄人,但朱教授依旧十分谦虚,自始至终,都不敢自称“人才”。这一点更令人十分钦佩。

朱思泉一直从事白内障的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1996年开始在美国著名超声乳化专家DIK S CHEUNG和我国首位眼科学院士李绍珍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系列研究,独创了双板层透明角膜切口,定向对冲挤压碎核法,拉网式皮质吸除,辅助钩后囊抛光等技术,使常规白内障的手术时间缩短到3~5分钟,角膜水肿及后囊破裂等并发症大大减少。先后应邀到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进行大会演讲,到全国50多家“三甲”医院进行会诊和手术表演;1998年11月他受色达藏区政协的邀请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院长晋美彭措施行了超声乳化手术,开创了在海拔4000多米的藏区高原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先例,《广州卫生报》和《中山医科大学校报》给予报道;独创的高真空低能量囊上快速劈核法作为新技术在《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1999年3月在我国首次成功地施行了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解决了患者看远看近都不需要带眼镜的问题;2001年11月施行了108岁老人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开创了高龄老人超声乳化的先河,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四川电视台等进行报道;2002年1月为一位白血病患者成功的施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对复杂情况下(如小瞳孔、青光眼、虹膜炎、眼外伤、驼背、晶体脱位等)的白内障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还率先进行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粘连房角分离术预防青光眼发作的研究,300多只眼手术后无1眼再发作青光眼。对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红斑狼疮、肾移植等全身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3000余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今已成功地施行了各类白内障手术3万余例。

相关热词搜索: 光明 北京 传递 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