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机制与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3-16 10:04:36 浏览:

摘要: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途径,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将青少年犯罪预警工作分解到法律宣传教育、净化成长环境、关爱帮扶救助和管理帮教惩治四大模块,形成信息通达的立体式预警体系,通过构建青少年犯罪的网格式、整合式、亲情式、免疫式、定制式、问责式的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长效机制,以期探索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4.038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分配格局不断调整,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 1 ] ,社会转型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其中一些不良文化渗透到了青少年观念中,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不断增多、重大恶性案件不时发生,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2 ] 。据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显示,2011年青少年犯罪为282 429人,其中,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为67 280人,18~25岁的青少年犯罪为215 149人。除数量比较大之外,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成人化和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

一、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应是一项多部门参与的系统工程,建立各级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组织结构是进行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重要载体,是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在此构建了法律宣传教育、净化成长环境、关爱帮扶救助和管理帮教惩治四大模块。

首先,法律宣传教育模块旨在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素质。通过整合宣传系统、教育系统和共青团等组织或团体力量,能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宣教渠道,不断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鼓励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其次,净化成长环境模块的参与单位涵括了各级文化、工业与信息化、广电和新闻出版部门等四大系统。成长环境的构建维护工作具有长远影响力,故而应被赋予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净化成长环境模块的四大系统落脚点应当积聚于专项治理,进而开辟适应于预警目标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再次,管理帮教惩治模块侧重于强化公检法司等“硬实力”,公安系统负责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力度;法院、检察和司法部门应完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法律法规,针对青少年司法活动和涉案办案制度进行个性化设计,从源头对青少年服刑人员、劳教人员进行教育矫正。

最后,关爱帮扶救助模块侧重于预防阵地建设、重点群体救助服务等“软实力”,各级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青妇、关工委等系统应当从场所建设、个人帮扶、群体工作等系列环节入手,落实软性工作指标。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该模块的成员单位与团委、教委、妇联等机构缺乏直接对话,将会给它在处理青少年事务时带来障碍,所以要避免预警工作中脱节的问题。

二、构建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长效机制

构建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明确科学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将青少年犯罪预警机制构建纳入国家惩防体系建设中统筹谋划。要建立青少年犯罪的网格式、整合式、亲情式、免疫式、定制式、问责式预警管理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网格式联动预警机制

以区域性、社会化、持续性、网络化的思路构建青少年犯罪预警网格,共同推动部门合作、上下联动,完善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解决青少年的教育、就业、身心等问题,尊重社区、家庭、学校联动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和新途径,使社会成为预警工作的重要阵地。

(二)整合式资源调配机制

树立“区域性、全方位、社会化”三大工作理念,重视PEST宏观环境预警方案,追踪整合Political(政治),Economic(经济),Social(社会),Technological(科技)在预警模型中的地位和价值,充分调动可利用的各类预警资源,甚至借力发力,构建媒体支持、社会参与的项目化工作机制。复合式预警资源调配机制要求各方面力量参与和协助,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社会等综合手段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長。

(三)亲情式帮教机制

建立场所、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帮教模式,把亲情帮教、社会帮教、心理干预三方面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机理性问题,促使成长生活圈的改观。从青少年成长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和谐关爱的亲情式帮教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展帮扶,联合教育、公安、人口、司法等部门,推出禁毒宣传、预警艾滋、青春期教育、社区矫正、心灵行动等具体项目,形成贴身、贴心工作机制,确保预警青少年犯罪工作全覆盖。

(四)免疫式社区预警机制

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危险识别机理,从整体上将青少年犯罪预警指标分为抗原(Ag)和抗体(Ab),并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预警青少年犯罪的“免疫式”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和法制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司法、文化等部门的联动作用,加大普法力度,加大对校园周边不良文化娱乐场所、黑网吧的整治力度,消除各种影响健康成长的不良诱因,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改善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推介,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五)定制式立法执法机制

实行依法预警,按照“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建立青少年犯罪预警的专项法律体系,既是家庭、学校、社区通过青少年生活小范围监控的题中之义,也是相关政府机构实施功能监管的有效保障。通过完善的法律机制,有望达到“办理一案,预防一片”的效果。通过完善立法,堵塞青少年犯罪滋生的通道,完善预警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相应立法,使预警工作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化。

(六)问责式惩防工作机制

通过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严格记录并登记保管,作为将来追责的依据,以规范约束相关部门,避免乱作為、滥用权力。要加强协调督导的力量,实施督导与惩治并举,以强有力的执行作为机制运行的根本保障。在量化考评上,对青少年犯罪预防情况定期考核、完善制度、严肃纪律,及时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三、青少年的家庭保护与犯罪预警

(一)家庭保护的理念

家庭保护和家庭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的桥梁,家庭功能是抚育和监护、进行家庭教育、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家庭保护要做到抚养和教育的结合。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青少年提供物质支持,进行养育的同时,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还要关注其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对青少年孩子出现的偏差行为做到早发现、早纠正。

(二)家庭保护的制度

1.留守儿童的保护。一是要实施动态监管,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制度。二是要探索适应留守儿童需求的农村办学模式,完善农村教育制度。通过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职业教育,以弥补家庭监管缺失,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困难。三是要实施对家长及事实监护人家庭教育干预指导制度。基层政府、社区、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流动人口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家长进行专门培训,为其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职能提供科学指导。

2.家庭暴力保护。一要完善家庭暴力相关社会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当前,国家没有专门的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此除了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民事保护令制度,来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及时、有效地阻断家庭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或恶性循环。二要建立被害人救助机构或场所,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应设立家庭暴力救助场所,为受害人提供保护和救助。三要摈弃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容忍性。防治家庭暴力犯罪需要提倡新的家庭理念,让社会摈弃对于家庭暴力的容忍。

四、青少年的学校保护与犯罪预警

(一)学校保护的理念

1.尊重青少年学生。学校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创作、动手实践等能力,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应尊重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尊严,保障青少年学生不受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2.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学生应当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者心理医生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3.保障青少年学生安全。学校应健全安全监管制度,除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外,还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其从小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二)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惩罚问题

近年来,随着“师生平等”、“赏识教育”等理念的提出,导致师生错位等尴尬局面的出现,这涉及正确区分合理的惩戒和体罚。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教师的惩戒权具有必要性,但是,长期以来,教师惩戒权是权利享有主体与权利行使主体的统一,这样就容易使惩戒权的行使发生过激或偏颇。这个方面应向新加坡学习,通过立法,明确教师何时可实施惩戒,怎样惩戒,由谁实施,惩戒程序和程度都要有明确规定。这样可杜绝教师私自对学生的体罚和不当惩戒,减少师生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三)素质教育问题

当前学校教育在经济急速膨胀的大环境下出现了三点缺陷:一是过分强调整体,忽视个体,学校急于培养统一标准的人才,不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二是教育评价方式单一,简单地用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优劣,忽视学生道德素质和个体特性。这些缺陷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最充分地发展青少年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做到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培养对青少年父母、青少年自身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民族价值观以及对文明的尊重;培养青少年在人与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五、青少年的社会保护与犯罪预警

(一)社会保护的理念和制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程度不断提高,社区日益成为城市基层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在我国城市地区,中小学生每年大约有170天的节假日是在社区度过的。因此,社区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贫困、教育方法不当、虐待等问题需要社区进行干预,学校存在的家校沟通不畅和校园安全环境的建设也需要社区的协助。社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警管理有两种工作方式:一是面向所有青少年的一般预警,一般预警工作的开展需要社区全面掌握社区内青少年的总体状况,了解青少年的问题和需求,建立社区青少年管理档案,尤其是对问题少年和犯罪少年要做到细致调查和登记在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预警管理工作;二是面向危机青少年的特殊预警,对危机青少年的特殊预警主要针对犯罪边缘青少年,对其矫治的难度较大,需要社会福利制度的支持,帮助其上学或就业,重新回归社会。

(二)网络伤害问题

网络以及网络社会生活的出现和发展,既给青少年呈现出一个美好的虚拟空间,同时也诱发了与青少年相关的各种非秩序化的网络病态社会现象。防治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要制定青少年网络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的保护措施。

1.完善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的管理。建议制定网络游戏分级管理制度,分年龄阶段规定适宜青少年的网络游戏的标准和内容,实行独立的第三方定期评议制度,明确法律责任。

建议网络游戏公司出资建立公益基金,由网络游戏的主管部门管理,资助开展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活动,资助开发预防网络游戏沉迷软件等,资助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矫治及其研究活动。

2.加强对网吧的有效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严格网吧审批和实施许可证制度,推广网吧特许经营和连锁经营制度。坚决取缔“黑网吧”,严惩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超时经营的网吧。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组织等出面广泛建立公益性的绿色网吧,确保青少年在闲暇时间免费或者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健康上网。

3.完善网络成瘾矫治体系。完善网瘾矫治机构行业准入制度,由卫生部门等政府相关机构严格审批,实行教师职业资格证制度,提高入行门槛。建立青少年网瘾矫治评估制度。建议由教育、卫生及共青团组织等相关部门专家对青少年网瘾矫治机构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在权威媒体上公布。

(三)流浪儿童问题

防治流浪儿童犯罪并非单纯的刑事司法问题,国家应当将这一问题纳入社会福利的范畴,依靠广泛的社会救助网络实现对流浪儿童犯罪的综合治理。对其救助要遵循“儿童权利优先”为宗旨,以“福利优先”理念为指导,构建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福利体系,并以儿童的权利为基础对现有流浪儿童治理的问题进行重新评估和制度设计。防治流浪儿童犯罪必须构建一个以制度为中心的,多机构互动合作的,包括立法、司法、社会工作等内容的完整体系,在救助过程中,伙伴的教育和社工的作用较大。

六、少年司法保护与犯罪预警

(一)司法保护的理念

司法保护是一种特殊保护,是少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反映了法律的人性化的一面。预防为主、减少司法干预,司法保护应把重点放在对少年人再犯罪的预防。

(二)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

我国刑法的制定是基于成年人犯罪的标准,未充分考虑青少年与成年人之间的差别,对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缺乏整体性的考虑。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对其内容和运行机制应予以完善。

1.制定统一的少年司法法。我国目前没有一部统一的少年司法法,这不利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建立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在诉讼程序、诉讼规则、处置方式的灵活性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进行特殊保护迫在眉睫。

2.建立少年律师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使法律赋予未成年人的权益得以实现。

3.确立青少年犯罪暂缓起诉制度。对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实行暂缓起诉制度,是对罪行较轻,不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以附条件的暂不起诉。通过暂缓起诉,检察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留起诉权利,从而为犯罪未成年人争取改造时间,促进其再社会化。

4.完善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制度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在专门的国家机关指導和监督下,依靠社会力量,在确定的期限内,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通过实施社区矫正制度,未成年犯不会脱离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其在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下尽快消除犯罪心理,重塑人格。

[ 参考文献 ]

[ 1 ] 孟芳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信息化平台研究[ J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36238.

[ 2 ] 鞠 青. 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 M ]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 3 ] 员宁波.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研究[ D ] .太原:中北大学,2011.

[ 4 ] 黄 文.青少年犯罪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D ] .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2.

[ 5 ] 王金利,张立纳.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构建初探[ J ] .少年儿童研究,2013(8):811.

[ 6 ] 袁松锋.刑事犯罪信息预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 ] .济南:山东大学,2014.

(责任编辑 文 格)

相关热词搜索: 预警 机制 策略 青少年犯罪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