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非线性编辑技术在高校网络视频课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3-23 09:05:04 浏览:

一、网络视频课程的演进

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人们不断挖掘其教育功能,网络学习者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降低学习的门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课堂教学受到教学场地、上课时间、选修专业等的限制,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学习。大学生自我规范意识较强,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是网络教育中最高效的学习群体。他们通过网络免费获取课程资源,一方面完善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充专业思维;另一方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其他课程,建构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网络视频课程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网络资源可视化,网络教学场景更真实,学生参与热情必然更高。随着宽带光纤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大流量的数据传输瓶颈被打破,视频教学得以大力推广。国内的网络视频课程最初主要依托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教育部2011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对于建设网络视频课程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随着教育理念的创新,视频课程逐渐衍生出微课、慕课等课程形态,课程时长更合理,互动性更强,这些都是视频课程发展的阶段性形态,其网络化教学的内涵是统一的。移动传输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智能化发展,使得网络视频课程的应用载体由单一的Web平台扩展到移动平台,网络学习的途径更多元更便捷。优化网络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迫在眉睫。

二、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发展

过去的视频编辑主要采用线性编辑技术。所谓线性编辑,是一种磁带编辑方式,利用电子手段将素材连接成新的连续的画面。线性编辑中插入删除操作不灵活、多次编辑造成信号衰减、剪辑效率低等缺点使得其逐渐被非线性编辑取代。非线性编辑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借助编辑软件进行数字化剪辑,缩减外部设备,打破单一的时间顺序,具有随机、快捷、简便等特点,节省大量人力和资源,充分提高编辑效率。

非线性编辑系统需要软硬件共同支撑。硬件包括计算机、视频卡、声卡、高速硬盘、专用板卡以及外部设备;软件以非线性编辑软件(大洋、索贝、EDIUS、Premiere等)为主,还包括二维动画软件(Flash、Retas等)、三维动画软件(3Dmax、Maya等)、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Fireworks等)和音频处理软件(Adobe Audition、Pro tools等)等外围软件构成。计算机硬件功能逐渐趋于完备,用户对软件的使用体验更为重要。非线性编辑软件本身集成了外围软件的基础功能,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制作一般的视频主要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即可。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大到电影、电视节目、宣传片的制作,小到晚会录制、家庭录像等。高校教育的网络化趋势,使得非线性编辑技术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被广泛使用。利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制作视频课程,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形式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进行点播、互动、学习,将网络视频变成教学资料进行学习,实现了资源共享,降低学习成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运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制作视频课程

主讲教师围绕视频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在演播室或教室完成课程录制后,即进入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工作流程。最后只要将输出的文件上传至网络平台即可。在视频课程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非线性编辑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技术要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剪辑者要把握课程的内容和重点,尊重主讲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果课程内容与剪辑者的知识体系差距过大,可以考虑请主讲教师一同参与剪辑工作。

1.素材采集导入

视频录制的存储介质分为磁带和数字化存储,非线性编辑软件都同时支持这两种存储介质,只是采集方式略有区别。磁带通过磁带驱动器输入非编软件,进行信号转换,完成素材采集。数字化存储通常使用硬盘摄像机、DV、手机等数字化设备拍摄,通过数据线拷贝至计算机,进行格式转码即可导入非编软件,省略信号转换,大幅缩减采集时间。

部分非编软件已经实现与摄像机的无缝连接。如EDIUS与索尼、松下摄像机完全兼容,通过软件设置,可直接读取用于摄像机存储的P2卡、CF卡、TF卡等高速存储卡。多种高清格式导入无需压缩转码,实现即插即编。同时,减少转码次数有利于保持画质,符合人们对于高清画质的追求。

2.非线性编辑

非线性编辑是视频课程制作的重点步骤,基于时间轴完成视频的基本剪辑。编辑工作以效率为先,同时要结合视频课程内容,灵活处理。非线性编辑主要包括添加、删除、复制、移动等操作,通过实时预览进行编辑调整。如果录制课程时使用双机位或多机位拍摄,还要切换不同场景的画面,调节单一的画面角度,缓解学习者可能出现的视觉疲劳。

画面切换应该以“硬切”手法为主,显眼的过渡效果削弱课程的连贯性。画面剪切时注意时间节点,尽量在句与句之间,不宜人为制造画面断点。教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尽量切换中近景,或者以PPT等形式进行图文演示。剪辑既要保持一定的切换节奏,形成稳定的风格;又要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调整,不能“一刀切”。这就需要剪辑者不断积累实战经验,细致认真处理每一处细节。

3.特效处理

适当的特效会增强视觉效果,使得教学视频更有趣,学习者的态度更积极。在视频课程的制作中,画中画特效将图文演示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用较为频繁。图文演示会丰富视频课程的画面内容,呈现课堂板书,突出知识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用二维动画或PPT进行图文展示,可以全画面切换;也可以使用画中画特效与教师同屏出现,两画面在同一个窗口中各自占用合适的比例,成为一个画面整体。此外,快进、慢放、渐隐、淡出等常用特效都可以在编辑软件中完成。

在视频课中不宜频繁使用特效处理,加入的视频特效也尽量浅入浅出、过渡自然,保持课程的原貌。高校教学环境严谨,课堂气氛严肃活泼,过度的特效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

4.添加字幕

视频课程制作与讲课内容同步的字幕越来越普遍,同步字幕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确,避免因教师的个别口音造成学习困扰的情况。非线性编辑软件一般会提供丰富的唱词模板,剪辑者通过拍唱词的方式将文字内容添加进视频即可。但字幕的实时同步,要求剪辑者在处理时要格外谨慎。

字幕工具还经常被用于教学信息的补充说明,制作课程名称、教师信息、录制时间、版权单位等字幕信息,使视频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

5.输出生成

视频课程的编辑初剪后,先进行整体校验。查看视频声画是否同步,衔接是否顺畅,使用的特技是否有效,视频是否真实反映了课程的知识内容。剪辑效果完全符合要求,就可以输出视频。考虑课程视频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所以在输出要注意视音频的编码。MPEG.X和H.26X是目前视频编码的主流格式,MPEG.2是演播室友好的编码格式,而H.264便于时移、回看、点播,同时还能起到保护版权的作用,是网络友好的编码格式。采用简化技术流程的H.264编码进行输出,套用MP4格式封装,更适合网络环境的应用。

视频课程的编辑,不仅仅是衔接课堂的过程,更要使画面具有结构、规律、给人以美观。剪辑者不仅要将授课教师的课程知识和授课重点突出,更应为观看者呈现出一堂逻辑清晰、连贯精彩、活灵活现的视频课程。

视频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精品课程。在前期策划、教学设计、录制环境、后期剪辑多方面抓实和提高,非线性编辑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网络视频课程制作并大力推广,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将视频课程应用于高校教育。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网络视频 高校 课程 非线性编辑 技术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