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地方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2-04-03 08:54:05 浏览:

摘要: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是安全工程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决定着所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以毕节学院为例,根据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及其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对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研究。通过强化基础,缩减课堂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开设多个专业方向,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就业渠道,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毕节学院;安全工程;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范育青(1980-),男,江苏灌云人,毕节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汪华君(1970-),男,山东聊城人,毕节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贵州 毕节 5517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毕节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G2010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7-02

一、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安全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安全工程教育始于1958年,并于当年设置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1983年根据需求建立了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4年在前面3个专业的基础上确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1]近年来,我国的安全专业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开设了安全工程本(专)科专业的院校有100多所,但由于安全学科是一门综合理、工、文、法、管、医等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分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总共有74 门,专业课113 门,差别非常大。

此外,安全科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及各高校本身具有的不同行业特色,使得不同院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呈现出不同的特色。[2,3]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用人机制的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4]

因此,如何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合理且具有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毕节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坐落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毕节试验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承担着为毕节试验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重要功能。2010年8月4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出席毕节学院“创先争优”座谈会上时也指出:“服务毕节试验区是毕节学院的根脉所系。”

随着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毕节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校2010年增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开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服务。

1.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指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学校本科教学思想与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充分调研国内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2011版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对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做了重新分配,主要为了减少专业主干课学时、总学时及总学分,增加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学时及实践教学环节学分。

(1)通识教育模块。旨在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课程,占总学时40%。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等系列。该类课程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修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占总学时6%。

(2)专业基础模块。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个宽阔的专业知识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与制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燃烧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地质学、测量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占总学时21%。

(3)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强调专业特性与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素质,同时考虑前瞻性和开放性。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共同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安全监测与监控等课程,占总学时15%。

(4)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我校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为目标,将安全工程专业分为矿业安全和工业安全两个方向。

矿业安全方向课程包括: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工程CAD、采矿学、井巷施工与矿山压力控制、矿井通风、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矿井事故分析及灾害处理等课程。

工业安全方向课程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工程CAD、危险因素辨、消防工程学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起重机械设备安全、建筑安全等课程。

学生可在第六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选择培养方向和感兴趣的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24学分,占总学时18%。

(5)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军事训练、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及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等,占总学分的25%,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一般应不少于总学分的25%”的要求。

2.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构建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任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1)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模式。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实验设施,包括矿井仿真模型、矿井瓦斯防治、矿井通风与安全等实验室,拟建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2011年11月,矿井瓦斯防治实验室被批准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实验室筹建单位;2012年5月,建立了“西安科技大学毕节学院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毕节研究室”。改革教学模式,结合课程更新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及验证性实验,增加“三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并将各门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进行集中融合,以学期为单位分别开设“安全工程基础实验课”和“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习质量。在技术装备和条件好的企业建立长久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有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就业及专业规划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先后与中岭煤矿、比德煤矿、大西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矿贵州能源有限公司、贵州肥矿能源有限公司、贵州久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将他们的现代化矿井确定为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计划在毕节兴国实业有限公司、毕节消防支队、毕节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基地,并且聘请厂矿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习实践的指导老师,提高实习效果。

(3)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改革。我校已对煤矿开采技术专科生进行了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模式的改革尝试,采取集中与分散实习及一人一个设计(论文)题目的模式。一般要求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尽量到就业单位实习,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上,要求尽量结合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并有利于学生收集毕业设计或论文所需的资料和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此外,学生提前到自己以后的工作单位实习,可以提前熟悉单位环境及人员,毕业后可以尽快地适应工作。有的单位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并将实习和设计作为学生的试用期,参加工作后就转正。在对煤矿开采技术专科生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模式的改革尝试的基础上,我们将在安全工程和采矿工程等本科专业进行推广,并进一步规范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的各个环节,保证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的质量。

三、结论

本文以毕节学院为例,对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研究,提出了适合我校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2011版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在新课程体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时比例为:46%、21%、15%、18%;实践教学环节由原来的36学分增加到42学分,增加了6学分;总学时由原来的2760学时减少到2600学时,减少了160学时;获得的最低毕业学分由原来的180学分减少到168学分,减少了12学分。

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及减少总学时和总学分,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课程报告、参加实习实验和社会实践;增加选修课比例和专业方向,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达3∶1,促进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加学生就业渠道,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探讨,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翟小伟,邓军.突出行业特点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90-94.

[2]邵辉,张东,葛秀坤,等.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34-29.

[3]刘海生,宋丽霞,胡去非.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7):70-73.

[4]刘宏,吕保和.21世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5):42-45.

(责任编辑:刘辉)

相关热词搜索: 本科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 高校 改革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