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定量评价

发布时间: 2022-08-19 10:35:02 浏览: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地级市作为评价单元,构建了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与原理建立了评价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发现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提出了缩小教育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江苏省教育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定量评价;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13-05

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由南到北呈现非常明显的梯度状态,相应地,江苏教育的发展也呈由南到北非常明显的梯度状态。近年来,尽管江苏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目前,江苏省已经进入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阶段,江苏教育也将进入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进行战略转变的阶段,迫切需要对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定量地评价了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客观、真实地分析了江苏省教育发展的区际差异及区内差异,并提出了合理化的教育发展对策,希望能为江苏省教育发展均衡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一、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

1.研究区域概况

江苏省共辖13个地级市,由南至北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苏南由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五市组成,人口2200多万,面积约28000km2;苏中由南通、扬州、泰州三市组成,人口1700多万,面积约20400km2;苏北由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五市组成,人口3200多万,面积约52000km2,占江苏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江苏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最为直观地表现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上。

2.评价指标选取

要客观全面评价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根据定量分析的需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代表性的原则,本文选取10个指标来构建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以反映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江苏统计年鉴》。

3.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不仅可以把多个相关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彼此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避免信息量的重复,而且可以根据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客观地确定指标权重,避免权重选择的人为性。因此,因子分析法可为科学确定权重及应用加法合成模型奠定科学基础。基于因子分析和加法合成原理,因子分析的计算原理及公式如下[1]:①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矩阵Z;②原始数据标准化,得标准化数据矩阵X;③由标准化数据计算相关矩阵(R);④解特征方程|R-λE|=0,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λj;若λ1≥λ2≥…≥λn≥0,则根据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确定因子数P;⑤计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载荷A(主因子解);⑥对初始因子载荷进行因子旋转,求旋转后的主因子解B;⑦计算因子得分:Y=B′R-1X;⑧计算主因子权重:Wk=■;⑨计算综合评价值:Lj=■WkYik,Yik为第i个样本的第k个主因子得分值。

二、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测算

遵循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江苏省13个市10个指标调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2]

1.效度检验

KMO统计量是通过比较各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大小判断变量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强时,偏相关系数远小于简单相关系数,KMO值接近1。一般情况下,KMO>0.9非常适合因子分析;0.8说明这些变量间可能各自独立提供一些信息,缺少公因子。[3]本文通过对评价指标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KMO=0.754>0.7,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87.553,P=0.000<0.001,否定原假设,即认为变量间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各变量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主因子提取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见表2),有4个因子符合原则,并且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8.355%,即前4个公因子解释的方差占到总方差的98.355%,用该公因子解释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所损失的信息不多,所以,确定用这四个公因子来反映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教育发展水平。

3.主因子意义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可知(见表3),正交旋转法对因子旋转以后,将10个变量指标按照高载荷分为4类,并依据专业知识给出因子得名。第一主因子由变量X7高等院校数(所)和X8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万人)所决定,可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因子。第二主因子由变量X4教育财政支出、X5国民生产总值(亿元)、X6年末常住人口(万人)所决定,可将其定义为教育条件因子。第三主因子由变量X1学校数(所)、X2在校生数(万人)、X3专任教师数(万人)所决定,将其定义为教育规模因子。第四主因子由变量X9中等专业学校数(所)、X10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万人)所决定,可将其定义为中等职业教育因子。

4.权重的计算

权重的确定涉及到评价的合理与否,本文对权重的计算方法是将4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比上累积贡献率,结果为:W1=0.612,W2=0.159,W3=0.125,W4=0.104。

5.计算因子综合得分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各地在4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对各市分别在4个主因子上的得分与对应的权重的乘积进行求和,可以得到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计算结果见表4。

三、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总体评价

1.总体评价

受到选取指标代表性与典型性水平的影响,评价的结果总体上只是反映了教育发展的相对水平,但从评价结果来看,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明显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总体而言,南京的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在高等教育因子、教育规模因子、中等职业教育因子方面都高于大多数市;得分比较高的有苏州、徐州、无锡等市,苏州在中等职业教育因子和教育条件因子上得分较高,徐州在教育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无锡在教育条件因子和中等职业教育因子上得分较高。南通、盐城、宿迁、淮安、常州、连云港、扬州等市或因教育条件得分较低,或因教育规模较小,或因中等职业教育不够发达,整体上居于中等水平。泰州市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都比较低,镇江市除在高等教育因子上得分较高外,在教育条件因子、教育规模因子、中等职业教育因子上的得分都低于平均水平。

2.分类评价

以各市总得分为样本,运行SPSS11.0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K-均值法进行快速聚类,对样本数据经过2步迭代,以3.734为聚类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将江苏省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分为5类地区(表5)。

第一类为南京市,南京市的教育发展综合水平最高,在各项评价指标上得分都比较高,属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比较发达的类型,特别是南京高等教育规模更是与省内其他城市形成鲜明对比,是宿迁的21倍,但是南京在教育条件因子方面的得分不高,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方面还需加强。第二类城市为苏州市和无锡市,苏州市和无锡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财政投入方面均处于高水平,除此之外,这两个市在中等职业教育水平方面也处于较高水平,苏州市、无锡市对中小学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较大,这也为其在工业经济时期的资本积累创造了先天优势,但其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亦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创新型经济的需要便成为了当地政府的重要议题。第三类城市为徐州市、南通市、盐城市,这三个市由于辖县较多,因而在学校总数、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等教育总量因子得分方面较高,但它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因子方面的得分不高,因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层面的投入是该类城市的当务之急。第四类城市为淮安市、常州市、连云港市、扬州市、泰州市、镇江市,上述各市在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发展方面,以及在教育财政投入及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得分都不高。第五类城市为宿迁市,之所以将宿迁市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这座城市的特殊性。宿迁市是后成立的地级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排名最后,高等教育基础较差,因而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但是宿迁市也有自己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得分高达2.58,为全省最高水平,特别是其拥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数达9.01万人,为全省最多,这说明宿迁市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四、江苏省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的同时,亦使其在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呈扩大趋势,因此要使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均衡发展,我们就不能不顾不均衡的经济现实,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本文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结果,从差异存在的事实入手,力求客观,全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可供借鉴的解决措施与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差异化的教育发展政策

教育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一样,存在着南高北低的梯度差异,要使这种差异消除,我们必须首先要正视差异的存在并力求客观地分析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去解决问题。就江苏而言,苏北、苏中、苏南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的时候,就不能一刀切,采取同质化的教育政策,并美其名曰公平。就经济现状而言,苏南总体上进入创新型经济或知识型经济阶段,因而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就应该加大对苏南区域高等教育的政策扶植,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让市场的优势力量又好又快地促进苏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考虑到苏中还处于工业经济阶段,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的现实情况,政府应加大对苏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资金上支持其教育的发展,并对那些在苏中、苏北积极尝试校企合作办学的个人、法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考虑到苏北正处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阶段的现实条件,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对其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不仅使其在基础教育规模,还要使其在基础教育层次上有质的升华;另一方面,政策引导有意愿的个人、法人到苏北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并给予其税收方面以及在苏北创办企业方面的便利。

2.加大教育投入,尝试差异化的教育投入机制

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教育,政府应该区别对待,实行差异化投入政策。从苏南、苏中、苏北大的区域而言,政府应该对苏南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投入,并使其利用自身经济优势以及市场力量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苏中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对苏北在基础教育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从而使其形成梯度的教育发展模式并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从三大区域内部而言,政府应该加大对于与其区域层次相同的教育级别的教育弱势城市的扶持力度,从而缩小区域内部的教育发展差异,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教育结构,创新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结构方面,第一类城市南京拥有高等教育优势,但现实中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优势;第二类城市苏州、无锡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却缺乏高层次的教育优势;第三类城市徐州、南通、盐城在教育总量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其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第四类城市在各自区域内都处于教育弱势地位,提升该类城市在教育设施方面的建设便成为重点;第五类城市宿迁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总量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其中职教育的质量水平有待优化。另外,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改变过往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积极构建引导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对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的了解,制定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培养方式。通过实施引导型教育模式提升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水平,对于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的江苏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4-250,328-329.

[2]郝黎仁,樊元,郝哲欧.SPSS实用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75-285.

[3]梁斌,卓梅霞.基于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法及实证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1(5).

责任编辑:杨孝如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Jiangsu Provin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Level

SHANG Zheng-yong & WANG Yu-tao & LU Xiao-xu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evaluation unit, and chooses 10 evaluation indexes to evaluate Jiangsu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level by means of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It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among the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narrow the difference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finally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Jiangsu Province.

Keywords: education level; regional differenc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Jiangsu Province

相关热词搜索: 江苏省 定量 差异 水平 区域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