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脑卒中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的康复

发布时间: 2022-08-28 15:20:03 浏览:

摘 要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发生、发展过程复杂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常有复杂症状和体征。由于长久的痛苦体验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负担,是康复治疗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其流行病学、发病影响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脑卒中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 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3; 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1-0012-07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of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in post-stroke patients

XUE Yunzi1, 2*, BAI Yulong1,2(1.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North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901,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after stroke is a developing and complicated chronic neurological pain and it often has complex signs and symptoms. The persistent pain brings great burden to patients, and has become a big challenge in rehabilitation field. In this paper, the epidemiolog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ossible pathogenesis and the latest therapeutic method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troke;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rehabilitation

1 概述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在组织损伤后继发的以肢体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有血管运动因素参与,可涉及关节、肌肉、骨骼、皮肤等组织,其典型疼痛常发生于受累的肢体。CRPS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与组织损伤有关,但无神经损伤的证据;Ⅱ型则有明确的神经损伤表现[1]。

1946年Evans首先介绍了“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这一术语,来描述持续性肢体疼痛,常需要通过神经阻滞的方法减轻疼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这个术语曾得到广泛应用,但没有明确的关于灼性疼痛的诊断标准,也无法进行复制性的临床研究[2]。除了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和灼性神经痛,以往内科医生常用许多其他术语来描述同样的临床现象,例如创伤后骨萎缩,肩-手综合征和创伤后营养不良等。为了重新定義这些不清楚、容易经常混淆的疼痛综合征,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采用了一个新的命名,即用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Ⅰ型和Ⅱ型来代替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以及灼性神经痛[2]。关于该疾病发病率的报道并不一致,既往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其统计结果有很大差异,如美国研究的结果是5.5例/100 000人年,而荷兰是26.2例/100 000人年。人群年龄高于70岁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上肢受累约占40%,而且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3~4倍[3]。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疼痛是患者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症状,但针对脑卒中后疼痛性质和影响的研究较少,也许是缘由脑卒中后疼痛的复杂性[4]。CRPS多继发于创伤和手术[5],但目前在临床上发现脑卒中后CRPS患者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由于偏瘫患者CRPS常发生在上肢,它可能会阻碍康复的进程,导致严重残疾。

2 发病机制

遗传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研究表明脑卒中后CRPS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它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是个体异常地响应组织损伤。绝大多数CRPS的临床症状可解释为神经源性炎症,如疼痛的敏化作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适应不良的神经可塑性。恢复阶段早期、肌肉张力下降、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痉挛状态和视力缺损等为CRPS的可能诱发因素[6],个体间的差异也影响临床异质性表现[3]。发生CRP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明确,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传出机制,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②传入机制,如炎症;③中央机制,如皮质重组。但目前三种机制间的关系并不明确[7]。以下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相关发病机制加以阐述。

2.1 异常免疫调控

有研究发现在CRPS患者体内炎症因子与免疫相关的分子水平发生了改变[8-9]。Tékus等[8]将慢性CRPS患者的血清IgG注入创伤后的小鼠体内制作模拟临床患者的动物模型,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伤口水肿、疼痛、冷热过敏和运动功能损伤等均更严重,说明自身抗体可能对CRPS的病理生理过程有促进作用,自身抗体移除治疗也许对慢性CRPS患者有效。Li等[10]建立大鼠胫骨骨折后CRPS模型,发现从交感神经末端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刺激角质细胞表面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导致了局域性的IL-6的产生,最终引起痛觉过敏。上述实验证实在CRPS中均有异常免疫调控过程参与。

相关热词搜索: 区域性 综合征 复杂性 康复 疼痛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