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社会工作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22-03-23 11:34:24 浏览:

摘 要 进入现代化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在保持国际标准之外,往往会吸收国家、民族特色进行本土化改造。而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社会工作法律缺乏完整的法律内容,并且其体系划分和内涵界限并不清晰。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法律课程体系主要以社会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理论内容为主,在实务教学方面明显不足。因此关于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理论和实务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社会工作理念展开教学,合理编排课程体系设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其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推动社会工作法律相关教学的进展,并为国家培育更多高素质社会工作人员。

关键词 社会工作法律 法律教学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匡亚妮,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327

在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中,有一门法律课程叫社会工作法律,部分学校亦叫做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内的高校也纷纷开始注重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并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但是相对于西方高等教育而言,我国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仍旧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地方,其中社会工作法律课程体系设置就存在理论和实务相脱节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主要侧重于政策法规,而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实训。

一、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工作的意义也在不断进行延伸和发展,社会工作功能逐渐完善,并关联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单就社会工作领域而言,传统的社会工作可以简单理解为街道、社区针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社会帮扶工作,而当前广义的社会工作早已跳出狭义理解的范畴,扩大到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所有需要帮助和支持的人群。社会工作的功能也从最基本的经济救助转变为一种专业的协调、帮扶、控制系统。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要具备综合的社会工作能力、专业素质以及实务技能,同时兼具深厚的人文内涵,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标准,并具备灵活的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工作和法律的关系

社会工作在本质上和法律就具有天然联系,首先从两者的渊源来说,社会工作最初是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救济贫困群体的法律形式出现的,被视作社会工作诞生的萌芽,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在诞生之初就和法律关联甚密。

其次,法律能奠定社会工作形成、发展以及发挥功能作用的制度基础。当前我国并没有完整而独立的社会工作法,但是有关社会工作的法律法规零散存在于其他法律条文中。这些法律条文对于明确社会工作的概念、内涵和范围界定,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权责,并以法律形式推动社会工作切实发挥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工作者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也需要依托法律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

最后,法律本身也是维护社会工作正常进行和发展的保障之一。社会立法能为所有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法律依据,规范和约束法律体系下所有人的行为。广义上的社会工作并不明确指对某个个体、家庭乃至街道、社区的帮扶,而更多指的是高层视界下的行政、监督、帮扶和督导等。因而法律本身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也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工作方法。

三、社会工作法律课程体系设定的标准

(一)培养综合型人才为基本需求

人才竞争是21世纪社会竞争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深化方向即朝向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进行转变。综合型人才包括两个基本要求,其一是要求人才具有宽阔深厚的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合理。另外要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技能,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理论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实现工作实践中的创造性和创意性。

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是社会工作专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传统的服务于街道、社区的狭隘观念必须摒弃,社会专业学生在更加专业的同时也必然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水平,了解所属专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工作环境下,面对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社会非盈利性公益组织,工作人员应当了解如何界定自身权责,履行义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展开工作。

(二)满足社会工作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

现代社会中,工作划分越来越细致,不同领域的工种关联性越来越紧密,而社会问题也在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不仅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综合化、细致化,同时也强调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能超脱一般的传统的调解实务问题层面,对国家的刑法、民法、行政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有最基本的了解,并学会合理应用,以面对和解决当前拥挤的社区、民间诉讼现象。立足法律层面解决社区的一般法律事件,不仅可以缓解诉讼压力,降低诉讼成本,解决诉讼时间过长等遗留难题,更能推动我国司法体系改革的持续深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通道和途径。

简单而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法律课程是依托社会工作专业建立基层的法律调解渠道,并将其作为民间调解的重要方式加以拓展和执行,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四、社会工作法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

首先,要树立并明确该课程的概念界定,社会工作法律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国家立法机关以及依据法律授权的行政机关共同制定和颁布的,用来界定、规范和约束全体社会工作人员,包括单位和个人的职业性活动的所有法律法规的总称。当前关于这一概念界定仍然不够明晰,国家在社会工作领域的立法,并不是为社会工作单位、工作者立法。在教学中该课程教学的社会工作法律应当包由总论、分论两部分组成。

总论讲述法、社会法的基本康,分论则讲述细分到社会工作领域中的相关法律。在课程设置中坚持总论和分论相结合,依托总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论,而分论内容也涉及到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内容。

其次,做出明确的课程建设。教材方面,当前由于社会工作法律课程构建不够全面,可用教材较少,教材内容也存在明显不足,总论部分薄弱,分论内容占据较大比例。总体而言,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专业教学要求。所以学校和教师可以适当地补足学校教材,通过引入课外辅导教材或者教师自编教材帮助学生学习法和社会法的相关知识。教师方面,由于社会工作法律是社会工作专业和法律专业的交叉学科,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同时具备两方面的教学水平,但是当前由于该课程成立时间较短、课程体系设置不够标准 ,因此部分高校的教师并不具有交叉教学的能力,所以学校也应当提高对社会工作法律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最后,在具体教学方面。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社会工作实务问题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更要懂得如何使用相关法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将法律实践技能和专业技能相结合。

(二)教学改革

1.教学规律

社会工作法律教学中必须遵循本学科的教学规律进行,首先,教学内容要囊括和社会工作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保证教学中的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为他们的实习、工作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即课堂所学法律知识要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切实应用。

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实务教学,面向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特点,加强法律实践技能教学,并将其和专业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学生的实训环节,开设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环节,强调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训环节的应用。

最后,课堂教学应当和职业资格证考试关联到一起,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要想从事本专业,学生必然要考取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因此社会工作法律教学应当和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水平大纲保持一致,力求和资格证考试直接挂钩,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2.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学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属于交叉学科,其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法律教学,要将社会工作的服务特色融入进去,一般为针对弱势群体提供的社会功能服务。同时要结合工法律的工具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开展教学,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采用实务教学中的惯用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个案、小组、社区三种直接服务模式进行教学,根据相关的法律服务领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可以将社会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強课堂教学中的服务概念,以社会工作中的法律实务为脉络组织教学,开展各具特色的模块化教学,并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开展综合实务训练模块。

另外,要根据课程特点展开教学。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具有与众不同的服务特色,同时是扎根于西方文化中而形成的一种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更要考虑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普及和学习总论的基础上,将教学重点放在分论上,强调社会工作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多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最后,加快推进现代化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属于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因此在社会工作法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开放、交互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现代化技术教学条件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法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教师为不同小组设定学习任务和学习计划,而小组成员根据本小组的学习目标领取特定任务,进行课后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将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学生和教师围绕个案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之道。

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内容是课堂理论学习的基本目标,而实训教学则强调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社会工作法律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摈弃,以社会工作的实践案例为出发点,介绍相关法律知识,并讲解与之相配合的实操方法。为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实训环节,以具体的社区服务项目为考核要点,考察学生将法律实务和社会工作实务相结合的能力。除此之外,开辟第二课堂,教师领导学生为社区提供统一时数的社会志愿服务,以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

总之,社会工作法律该课程在当前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仍旧有较大的开发和研究空间,其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规范、教材内容不充足,教学实践缺乏经验。但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工作法律课程的开设和优化是必然趋势,会随着社会工作服务的完善而完善,当前对社会工作法律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探讨,将有助于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实务技能,为专业学生走入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教学保障。

参考文献:

[1]屈振辉,颜龙.“社会工作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5):142-144.

[2]李晓毅,李宾.关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214-215.

[3]袁光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建设——以《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课程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261-262.

[4]李戈.试论中国的社会工作法律及其教学模式[J].学园,2016(2):89-90.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工作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思考 法律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