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论校园文化影像传播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22-03-09 10:17:14 浏览:

【摘 要】 校园文化影像传播顺应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校园文化自身特性使然,是受学生文化需求的驱使,更是传播环境变化的结果。用校园文化影像传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文化素养合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校园文化;影像传播;信息素养;作用

【作者单位】刘维维,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17A880027)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影视编剧》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g180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3.023

一、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的要求[1]。《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提出“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等内容[2]。

国家出台的有关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之举,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新阶段,尤其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进而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3]的主要任务,更进一步明确了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及必要性。

2.传播环境变化的结果

技术变革引发传播媒介的革新,传播媒介的革新带动传播环境的变化。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媒介融合的传播环境下,融媒体以强劲的势头出现在各领域,校园文化融媒体传播趋势越发明显。校园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客户端融合并发,融声音、图片、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符号形式于一体,受到学生群体的青睐。顺应传播环境的变化,校园文化采用影像传播,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校园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4]。

3.校園文化自身特性使然

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展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彰显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形成了共性与个性、专业性与大众化、特色性与时代性等并存的特点。影像传播立体、可视、参与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充分表现传播内容的独特性与生动性,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制度文化的便利性与服务性,拓展校园行为文化的空间,外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5]。

4.学生文化需求的驱使

学生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媒介技术不断变革、教育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影像传播的时效性、生动性、广泛性满足了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传播速度、质量、便捷程度等的需求,其特点与功能使得影像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地位凸显。

然而,学生群体成长于泛图像时代,影像无处不在,成为其生活中有机的构成,对其校园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规避影像泛化的弊端,发挥影像对知识汲取、思想内化、文化传递的优势,让思想、文化、知识融入图文,渗透于影像,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

二、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形式

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空间的差异,可分为课堂教学影像传播、二课活动影像传播、校园基础设施中的影像传播和校园媒体影像传播等形式。

课堂教学影像传播包括课堂教学PPT、微课、短视频、动画等形式,通过教室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影像展示,实现了文化知识的解读与传授。

二课活动影像传播指的是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诸如艺术节、迎新晚会、毕业典礼、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中配合相关活动呈现的以户外大屏幕、广告栏、户外展板等形式为载体的传播形式,实现了动态影像与静态影像的交叉叠合传播,可以对活动进行预告,展示活动进程,传递活动辅助信息等。

校园基础设施中的影像传播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中出现的通过LED显示屏滚动播出的相关文化信息,可以实现规章制度、学术交流活动、访问活动、借阅信息等内容的实时传播。校园基础设施中的影像传播还包括校园主干路两侧的橱窗视频动态展示的有关天气、文体活动、文化成果、优秀事迹、校园新闻、文娱新闻等影像传播。此外,图书馆、教务大厅等建筑内部,为方便广大师生查询相关信息,也设置了触屏形式的电子交互平台,将静态影像与数字技术结合。

校园媒体影像传播是校园文化影像传播中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形式,其借助校园网络电视、校园手机报、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形态进行有关校内外新闻、娱乐、服务性信息的传播。

三、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特点

1.传播符号的多样性

影像本身是符号,但影像传播并不局限于影像符号自身,传播过程还集合了多种具有影像特点的传播符号,使影像传播变成一种叙事过程。

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符号种类多样,既有动态影像符号,又有静态影像符号;既有视觉影像符号,又有触觉影像符号,既有传统媒体影像符号,又有新媒体影像符号,囊括图片、视频、文字、动画、动图、声控图像、触屏图像等多种形式。

例如,课堂教学影像传播大多采用图片、文字、微视频等形式,借助动静结合的影像符号,力求逼真还原知识,融入生活的原生态样貌,展现在生活实践中提炼知识、汲取智慧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二课活动中的影像传播除了使用动静态影像符号,发挥预告、传递活动信息等宣传功能,还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平弹视频、弹幕、留言评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在线参与,为线下活动的开展凝聚人气。校园基础设施中的电子交互平台主要通过声控图像、触屏图像等符号在虚拟平台中完成信息选择、任务处理等工作。

2.传播空间的广泛性

校园文化通过网络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借助电视、手机、电脑等客户端,通过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影像符号,突破了校内传播的局限,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联动传播,校园媒体之间、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之间的合作传播,扩大了传播范围,拓展了传播空间,打破了师生语言、地域甚至国别构成的障碍,使影像传播空间更具广泛性[5]。

影像传播不仅打破了校园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还成为展示校园文化传承过程,延续校园文化传承脉络的重要途径,实现了传播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融合。影视影像可以真实展示校园历史文化形态、文化成果,借助移动互联网、感应终端、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可以使学生回到校园久远的历史,在虚拟世界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与品格,进而实现校园历史文化的持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融入时代主流文化,实现历史与当下、传统与时尚的相依相容[6]。

3.传播内容的多元性

校园文化源于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校园生活的主体是广大师生,以学生群体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程度的提高,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各种大众文化思潮搏击并发,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意识,再加上年轻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融入新文化环境的速度快,因此校园生活实践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化态势。在传统传播环境下,各种校园文化,尤其是一些边缘文化往只能在校园内小范围传播,以学生社团、小型文娱活动的形式呈现。自媒体的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校园众多类型文化——无论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无论是主流的还是边缘的,均可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展示,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人气、扩大影响。这就为多元文化影像传播提供了便利,使校园多元文化的影像传播成为可能[7]。

四、校园文化影像传播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影像传播的过程中,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从受者身份向传者身份转换,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影像传播,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1.营造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环境,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校园生活离不开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课堂教学影像传播、二课活动中的影像传播、校园基础设施中的影像传播,实现了文化信息借助影像符号在校园全方位、多空间覆盖。学生早晨起床到食堂吃早饭,到教室上课,到图书馆学习,再到参加二课活动……每一个校园生活环节与细节均离不开影像符号,影像传播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在校园影像环境氛围营造过程中,学生从影像中汲取信息的意识逐渐被激发,直至形成常态化的信息汲取习惯。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影像传播突破了固有的电影、电视影像媒介形态,出现了诸如微电影、短视频、拍客、抖音等新的影像媒介形态,打破了权威媒体舆论领袖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学生可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通过互联网将自身感兴趣的生活片段、实践活动快速制作成影像视频上传网络,实现随时传播与分享,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可以对影像资料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影像内容。

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影像传播的多元性与生成性、媒介技术的网络化与数字化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影像传播的主体,在凸显学生文化传播主导作用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2.借助影像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符号影像由能指与所指两部分组成,不同时空语境下的影像符号,所指意具有无限的生成性。课堂教学借助影像符号传递知识,能启迪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开拓思维,展开联想,提高学生信息联系、加工、拆分与整合的能力[8]。

影像符号借助电视、视频、微信、微博等媒介形态对文化信息进行传播。课堂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搜集知识信息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在诸多媒介形态中搜集、选择相关的影像资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整合,这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锻炼了学生搜集文化信息的能力。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接触各种媒介形态,研究其技术要求,掌握其操作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3.对影像传播积极引导,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影像作为符号,所指意义的生成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随着符号存在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既提升了学习者知识信息的整合、加工能力,也给知识信息生成与传递带来挑战。在校园文化影像传播过程中,由于有以教师为主导的多方力量的积极引导,可以对所指意进行纠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影像符号所指意出现差错。此外,学生在传播实践中,自觉使用传播学、思想道德、法律及社会学等各领域专业知识作为影像传播的理论依据,树立了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摒弃、抵制虚假、不健康文化信息的侵入与腐蚀,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道德水平[9]。

影像虽然可以直观反映现实,但毕竟不等同于鲜活的现实,其代表的只是传播者意识形态中的现实,是传播者主观建构的现实,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而且,影像的泛滥也为消极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碎片影像由于缺乏叙事的连贯性与内容的完整性,消解了影像文本的原生之意,容易使校园中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产生幻象,将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等同起来,从而沉浸于虚拟影像中不能自拔。

虽然泛影像传播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校园文化影像传播具有符号多样、内容多元、形象生动等优势,为学生正确认识、理解、解读校园文化信息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对学生摆脱影像幻覺,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利用习惯实现了积极引导。只有最大限度规避问题,有效引导,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影像传播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文化素养教育的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Z]. 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Z]. 2018.

[3]石长顺,景义新. 全媒体的概念构建与历史演进[J]. 编辑之友,2013(5):51-54.

[4]陈娟. 文化创新:影像传播的文化学研究[J]. 当代传播,2006(3):14-16.

[5]周挥辉. 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2):62-65.

[6]杜志红. 文化创新:理解新媒介影像传播的重要维度[J]. 现代传播,2017(5):16-20.

[7]蒋晓丽. 网络环境下影像传播裂变研究[J]. 文化与传媒,2014(6):121-125.

[8]李新松,张焕.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现状分析[J]. 现代情报,2013(3):61-63.

[9]吴青林. 略论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交际,2012(7):252.

相关热词搜索: 素养 校园文化 影像 提升 作用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