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4-02 12:07:26 浏览:

摘要:目的:思考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05-2018.05期间诊疗的120例危重症患者,依据1:1分配原则将患者划为两组各60例。即使用常规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为肠外组;使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为肠内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机体营养指标、不良反应率。结果:肠内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肠外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组患者机体营养指标较优于肠外组,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肠内组患者前清蛋白为(321.31±27.89)mg/L,肠外组患者前清蛋白为(282.49±25.81)mg/L。肠内组患者总不良反應率为6.67%,肠外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20.0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提高危重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其机体营养指标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危重症;治疗总有效率

营养支持疗法是指在疾病救治、缓解过程中,为满足预期治疗目标而以营养学原理为核心的膳食营养结构。但是,在具体使用中,因规范性行为的欠缺,导致制剂种类、给药途径和用量均和合理标准相偏离,引起不良事件的出现,特别是在危重症患者中,由于患者身体机能极差,有效其科学的营养支持疗法,能够保证其营养指标的均衡性[1]。对此,抽取我院2016.05-2018.05期间诊疗的120例危重症患者,思考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详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抽取我院2016.05-2018.05期间诊疗的120例危重症患者,依据1:1分配原则将患者划为两组各60例。即肠外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上限为69岁,下限为31岁,中位数为(49.9±3.8)岁;14例为重症病毒性脑炎、22例为重症颅脑损伤、15例为重症心肌炎;9例感染性休克。肠内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上限为69岁,下限为32岁,中位数为(50.2±3.7)岁;15例重症病毒性脑炎、19例重症颅脑损伤、12例重症心肌炎、14例感染性休克。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肠外组:向患者中心静脉输注适量的全营养混合液,其混合液包含葡萄糖(浓度约为10-50%)、脂肪乳剂(浓度约为10%)、氨基酸和电解质、水溶维生素、脂溶及微量元素[2]。

肠内组:即在患者抢救24h内执行的营养支持方式,借助鼻空肠管(或鼻胃管)插入方式,向患者体内输注等量的短肽肠内营养液,包含蛋白质、葡萄糖和脂肪等成分,且将能量密度控制在4.18kJ/ml;第1天输注量在1/3-1/2,第2-4d输注量为全量,速率约为60-100ml/h[3]。

1.3 统计学处理

收集和汇总本研究资料,且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即 表示计量资料、%表示率,组间数据施行t和X2检验。P<0.05时,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肠内组患者中,显效86.67%(52/60),有效10.00%(6/60),无效3.33%(2/60),总有效率为96.67%(58/60);肠外组患者中,显效66.67%(40/60),有效20.00%(12/60),无效13.33%(8/60),总有效率为86.67%(52/6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机体营养指标

肠内组患者,前清蛋白为(321.31±27.89)mg/L、血红蛋白为(120.41±15.11)g/L、血清蛋白为(33.72±2.99)g/L、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为(11.51±1.91)mm、上臂肌围为(29.31±3.41)cm。肠外组患者,前清蛋白为(282.49±25.81)mg/L、血红蛋白为(108.19±13.79)g/L、血清蛋白为(29.43±2.64)g/L、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为(9.99±1.69)mm、上臂肌围为(24.29±3.39)cm。即肠内组患者机体营养指标较优于肠外组,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

肠内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6.67%(4/60),其中腹泻3.33%(2/60)、腹胀1.67%(1/60)、反流1.67%(1/60);肠外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20.00%(12/60),其中腹泻11.67%(7/60)、腹胀5.00%(3/60)、反流3.33%(2/6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制约危重症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相对较多,不仅和送诊时间、病情严重度、抢救措施相关,还和护理干预存在必然联系,即需在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增强抗感染、营养状态等层面的关注度。同时,危重症患者呈现病情反复、病情重和起病急的特点,特别是在机体免疫力极差的情况下,细胞与组织器官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而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能够在保证各器官功能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术后感染问题的出现。因危重症患者多在抢救后处于意识不清、昏迷的状态,难以自主或在他人辅助下执行口腔进食操作,而若要做好营养支持工作,则应材静脉滴注、饲管喂食、输注泵鼻胃管等形式[4]。

肠道作为创伤应激核心器官,粘膜对供氧减少、血压降低等指标尤为敏感,特别是在危重症患者中,因各类应急因素的制约致使其病发24h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糜烂现象,若未经有效救治,则会在24-72h内呈现消化道出血的状态,加快肠道粘膜细胞的凋亡,不仅会对肠道自身屏障功能造成破坏,还会引起败血症、肠源性高代谢、多脏器功能损伤等不良事件。即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俨然成为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关键。即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是以改善机体胃肠粘膜功能为前提,预防再灌注、低氧血症等条件的肠道损伤,使之在避免肠道粘膜萎缩的同时,保持细胞连接高度及绒毛高度,以便可维持肠道固有菌群的健康生长。另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还可在逐步减少儿茶酚胺、前列腺素E和胰高血糖素、肿瘤坏死因子-α、血栓素B2与白细胞介素6等指标含量的同时,预防机体炎症的出现,使之在有效调节患者自身胰岛素水平的基础上,做好高代谢反应的把控[5]。

除此之外,在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应对以下事项予以注意;精准把控膳食结构、配制方式,总体积≤2000ml;管饲时,将患者头部、颈部等部位予以抬高,管饲后使用温水对饲管予以冲洗;预防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例如置管不良反应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前者包含鼻、咽、食管等部位黏膜损伤、管道堵塞,后者包含恶心嘔吐、腹胀腹泻、腹痛及便秘等[6]。而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应依据患者自身特点,对肠内营养的种类予以优选,即要素膳,是由氨基酸、短肽、葡萄糖和矿物质、维生素等构成的混合物;非要素膳,由蛋白质游离物、整蛋白等为氮源构成的混合物;组件膳食,还可称为不完全膳,是以补充或强化完全膳食为导向,以便对个体不足问题予以弥补;特殊膳食,是指为特殊疾病或特殊群体配制的膳食,例如婴儿膳食、肝肾功能衰竭者膳食。

依本文数据,肠内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肠外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组患者机体营养指标较优于肠外组,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肠内组患者前清蛋白为(321.31±27.89)mg/L,肠外组患者前清蛋白为(282.49±25.81)mg/L。肠内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6.67%,肠外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20.0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提高危重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其机体营养指标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燕芬,谢菊生,杨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22(3):192-192.

[2]赵翠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5):5008-5009.

[3]王昆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4):81-81.

[4]Zhu H B,Zhang H P,Pan T J,et al. Clinical effects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with peptis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17,25(1):71-73.

[5]柴晓波.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指标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1):92-93.

[6]李方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0):54-54.

相关热词搜索: 疗法 患者 营养 支持 危重症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