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分析

发布时间: 2022-04-16 08:23:02 浏览:

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446-02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因此,有效地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我们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UA,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确诊的UA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48~74岁,平均(61.6±2.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45~76岁,平均(62.3±3.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⑴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吸氧,心电监护,消心痛10mg,每6小时 1次;阿司匹林首剂嚼服300 mg或口服水溶性制剂,以后75~150 mg/d;硝苯地平10mg,每日4次;倍他乐克12.5~25mg,每日2次,5%葡萄糖500ml内加硝酸甘油针10mg,静脉点滴每分钟8~10滴,每日1次;⑵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低分子肝素0.4 ml,脐周腹部皮下注射,每12小时 1次,连用7d。 阿托伐他汀20mg/次,每天晚上服用1次,连续应用6周。

1.3疗效判断 参照国内外常用抗心绞痛的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胸痛症状消失,下移的ST段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或倒置的T波恢复直立。②有效:胸痛发作频率、程度、时间明显减少,心电图改善明显。③无效:仍有频繁胸痛发作,心电图无变化或改善不明显,甚至病情恶化或猝死。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中为冠脉内皮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出现相应的粥样斑块,导致冠脉发生狭窄或者阻塞,在上述过程中炎性反应也参与其中,对粥样硬化斑块产生影响,导致斑块稳定性变差,使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糜烂等,促使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在上述过程中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1]。常规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其主要作用是扩张外周血管,减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律,从而减少心脏耗氧量。扩张和(或)解除冠脉痉挛,改善冠脉血流量,增加缺血心肌供血,达到缓解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目的,对于伴有血栓机制参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较差。血小板的激活在动脉血栓形成机制中起着中心作用,UA患者的血栓基本上由血小板构成。我国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指出:UA标准的强化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2]。另外,降血脂的治疗也至关重要。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以阻断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达到抗血小板的作用。一旦确诊UA,均应首选阿司匹林,首剂嚼服阿司匹林300 mg或口服水溶性制剂,以后75~150mg/d[3]。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平均分子量为4000左右,与AT-Ⅲ结合,加强AT-Ⅲ对Xa因子的灭活,对凝血酶抑制作用较弱,具有抗凝作用较弱而抗栓作用较强的特点。半衰期约为普通肝素的两倍,皮下注射较肝素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另外低分子肝素还能促进血管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发挥纤溶作用,也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保护内皮细胞,增强抗栓作用。低分子肝素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抗血栓形成,具有以下特点:低分子肝素分子量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和致出血作用相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同时低分子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半衰期延长,抗凝效果呈明显的剂效关系,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少,临床使用很少发生出血现象。其疗效大于或等于阿司匹林,且无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并发症。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物,对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起到降低作用,同时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还起到一定的抗炎作用,所以在缺血性心肌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起到提高疗效作用,降低患者的病死率[4、5]。

本文結果显示,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阚小峰.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8(2):129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284.

[4]刘兵,杨春梅,张立,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3(3):5791.

[5]李学远,田政球,杜芬,等.曲美他嗪联合他汀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RP及MMP-9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5(1):542.

相关热词搜索: 不稳定性 心绞痛 治疗 分析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