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稳心颗粒对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4-16 08:26:01 浏览: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稳心颗粒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前后QT间期(QTd)离散度的变化,评价稳心颗粒对改善QTd的意义。方法选择30例稳定型心绞通患者,口服稳心颗粒每次1袋(9g),3次/d,疗程4周,治疗前后测患者体表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QTd有明显下降,差异显著。结论稳心颗粒能显著改善稳定型心绞痛QTd,提示可起到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关键词】稳心颗粒;QT间期离散度;稳定型心绞痛

QTd是一种无创性心电检查指标,在临床上有重要价值,正常人生理性心室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而冠心病心肌缺血增加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从而致QTd增大[1]。而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复极异常有密切关系[2]。本文观察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经服用稳心颗粒后QTd的变化,研究稳心颗粒在改善心肌缺血的同时,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选择自2003年8月至2006年6月,从本院门诊及病房诊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符合WHO的诊断标准,排除①常规心电图R-R间期不规则,T波不明显;②存在束支传导阻滞;③电解质紊乱。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 4±5.8)岁,病程平均3.5年。

1.2方法给予稳心颗粒每次1袋(9 g), 3次/d,疗程4周,治疗前后测量2组患者体表心电图QTd的变化。

QTd的测量:以上心电图均为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走纸速度50 mm/s,每个导联连续测3个QT间期,取平均值,用最大的QT间期减去最小的QT间期为QTd,测量QT间期时以Q波起点水平为等电位线,终点判断方法:①T波回到等电位线;②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③双相T波最后回到等电位线的交点。

1.3不良反应出现3例恶心,为饭前服药,改为饭后服药即消失,2例口干、轻微头晕,自行缓解。

1.4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QTd(56.33±16.82)ms,治疗后(41.58±17.11) ms, QTd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作者单位:546300广西宜州市人民医院

3讨论

QTd是体表12导联中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间的差值,能够精确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其药物疗效方面起重要作用[3]。现代心脏电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心室肌复极的非均质性变化能通过体表心电图的QTd来反映,QTd增加预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机率增大。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QTd均明显增加[4]。而冠心病QTd的增加是由于心肌缺血区传导时间延长,致各个方向的心肌复极不一致增加,易使心室肌细胞的电活动产生折返,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5]。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因粥样硬化致冠状动脉管腔狭小,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稳心颗粒系根据中医补气健脾、活血化淤理论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化淤、定悸安神之功效。本文通过对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对比研究,观察到稳心颗粒能使QTd显著下降,说明其对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有明显疗效,能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建英,志永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QTd离散度.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7,11:30-31.2胡大一,李田昌,贾三庆,等.急诊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国医刊,2001,36(9):25-28.

3王成,高守权,谢振武,等.QT间期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关系.中国急救医学,2004,24(3):193-194.

4雷利华,王军英,罗国良,等.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壮动脉成形前后QT离散度的对比观察.临床心电学杂志,2002,11(2):84-85.

5 叶飞,白杰,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231-232.

相关热词搜索: 间期 心绞痛 离散 颗粒 稳定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