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析历史高考中的文史常识

发布时间: 2022-08-26 12:55:03 浏览:

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较多地出现了对文史常识的考查,这既是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考查,也更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些试题的出现给只关注教材知识而忽视课外常识的考生一个“下马威”,当然也给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它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教材上没有的,却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接触的常识性文史知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史和史学史的常识,注意中国文化传统常识的学习和掌握,尤其要关注那些我们经常接触但又没有引起注意的知识。笔者根据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对文史常识的考查内容和角度,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总结,以供读者参考。

一、高考文史常识试题的分类

1、姓名称谓类

(1)(2007年全国卷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住所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此题考查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年号及庙号,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和读书看报上网中接触到的。

(2)《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31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黔首之称,在战国时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选项中属于对百姓称呼的是( )

①黎庶 ②苍生 ③优伶 ④氓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此题考查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天文历法类:

(2008年宁夏卷24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B、癸卯年 C、申辰年 D、乙酉年

3、古代地理类

(2010年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析来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此题通过地名来考查古代分封制。

4、风俗礼仪类

(2007年全国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此题考查古代的传统文化对世俗礼仪的影响。

5、官职科举类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6、文史典籍和史学理论类

(2011年全国卷12题),唐初编订《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7、古代建筑类

中国古代常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表示不同的方位。唐初,秦王李世民在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得立为新太子而登皇位,史称“玄武门变”。玄武门应位于宫城的( )

A、东门 B、北门 C、西门 D、南门

8、五行类

(2010年全国卷12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大德”,通过“禅让”汉代的曹魏应为( )

A、金德B、木德 C、水德 D、土德

二、历史高考中文史常识知识的储备

1、姓名称谓类

(1)帝王的称谓

①谥号。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分

②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此张功德。一般开国者称“祖”,后继者称“宗”。

③年号。它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2、天文历法类

(1)农历。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以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故称农历。

(2)四季.指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每季度的三个月。

(3)二十四节气。古人用节气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4)天干地支。古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对,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3、古代地理类

(1)关中。古人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之。

(2)西域。古指新疆及以西地区。

(3)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以后曾将地此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名。

(4)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4、风俗礼仪类

(1)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递食物时要举案齐于眉,示相敬。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3)生辰八字。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干支相配,共八字。

5、古代官职类

(1)丞相。是封建国家中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人。

(2)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3)枢密使。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管军事。

(4)太尉。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朝称大司马。

(5)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和地位的知识分子。

(6)提辖。宋州郡武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

6、选官制度类

(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2)孝廉。是汉朝察举制的内容和科目。

(3)科举。封建国家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称。从隋炀帝时开始形成到1905年由张之洞奏请废除,共历时1300年。

(4)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因在秋季八月,又称秋闱。

(5)会试。明清每三年在京师进行的考试,因在春季进行故称春闱。

(6)殿试。科学制度最高规格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生亲自问策,以定等级。

(7)连中三元。科举考试第一位为元,在乡、会、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如四川阆中的陈尧叟在唐代就连中三元。

(8)金榜。古代科学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公布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或黄榜,又由于是皇帝决定的,又称皇榜。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9)同年。科举制度下同榜同年录取的人相互称同年

7、文史典籍类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朝人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单独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写《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它是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书。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于汉武帝时。它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书,并被统治者作为宣传封建宗法伦理思想的理念依据,含有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

(3)二十四史。清前期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除《史记》外,其余则都是断代史。

(4)史书编写方式。

①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而编写的体载,司马迁《史记》是首创。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②编年体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体裁。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代表。

③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核心线索来编写的体裁。这种体裁到南宋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5)经史子集。

①经指儒家经典,包括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②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包括各种类别的史地和典章制度著作。

③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

④集泛指诗文词赋等各种著作。

(6)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便寻检、引用的工具书。如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7)丛书。按一定目的,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清《四库全书》是典型代表。

8、史学类

(1)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事实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按出处划分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

(3)按史料载体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如遗址和墓葬。文献史料是指文字资料和口传史料,两者相较文字史料价值更高。

9、五行类

天下万物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金生水,因为地球上最原始的水就是从地球内部转化而来的。水生木,因为水浇灌树木,树木才能欣欣向荣。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材作为燃烧的材料,木燃尽,火灭。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成为灰,灰烬成土。土生金,因为金属是从泥土中提取出来的,这是五行相生的表现。

五行相克即为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工具可锯断树木。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养分而强壮,土中的养分不足,树木自然枯死。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水克火,因为遇水则火灭,火克金,因为火能熔解金属。

三、文史常识知识备考策略

1、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注重文史常识的积累,考查的知识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短时间的突击难见成效。

2、要做有心人。这些文史常识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遇见,要去问一问、想一想、查一查,这也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

3、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意注意,才能让学生有这方面的素质积累和习惯养成。

4、高考中题量不多,范围极大,适当关注,不应舍本逐末。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浅析 文史 常识 历史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