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荷兰教育效能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9-03 18:40:03 浏览:

摘 要:通过对荷兰教育效能文献的收集及整理,本文对教育史研究基础、比较教育研究理论基础、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这些理论基础也为教育效能研究的分析确立了前提条件、设定了理论基础,为教育效能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词:教育效能 理论基础 研究

一、相关理论基础

1.教育史研究基础

教育史研究,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育史。历史研究和教育研究这两个广义的概念为教育史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教育史视域与其他历史研究一样,不是单一社会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一般都会规定研究任务和研究中心,并根据一整套的研究成果来展示上述研究任务。教育史研究涉及到一个大跨度的历史过程。因此,传统教育史非常重视叙事方法、阶段划分和时期划分,突出了历史的线性发展。同时,除了时间跨度大,史料众多,内容复杂。因此,“以纵向研究为依托,不断深入古今教育比较,比较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大力对比中外教育,形成立体、横向和纵向的交叉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框架。”另一方面,教育历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研究,它可以解释如何发展特殊教育的教育理论问题,如何开展教育实践,也就是说,解释环境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过程等等,来解释法律和教育研究的趋势发展[1]

“荷兰教育效能发展历程研究”属于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基于上述教育史学观点,将荷兰教育效能发展历程研究进行研究的历史时期用三个阶段进行划分:“有效学校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以及跨国高效能学校改进研究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阶段的划分,既方便文献材料的收集与分析,又便于归纳总结不同时期荷兰教育效能研究的特征。在内容分析维度上,首先,将每一历史阶段教育效能与学校改进研究的“研究背景”(包括社会经济背景、文化背景、思想等)作為一个分析维度,其次,考虑到研究的人员较多,研究过程复杂,将研究过程又以“谁研究、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这三方面来划分,再形成了“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法”四个维度[2]

2.比较教育研究理论基础

“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存在于现代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民族、地区的教育以及国际社会的教育,基于比较和分析对发展教育的规律、经验以及教育科研领域进行探究和讨论”比较教育具有跨国性和国际性、时代性、跨学科性、综合性等特征,在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比较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并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成果进行借鉴和应用时主要会利用教育的比较方法。现如今,社会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主流,各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把比较研究应用到教育史中,为的是看清人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同一教育问题的解决各个民族所利用的完全不同的方式,和以此为基础产生的各不相同的特点,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部分吸收进来,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揭示。进而推进教学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总体认识的不断变化,总地推动人类教育的进步。

3.相关学科理论基础

教育效能植根于教育系统之中,教育与政治、社会经济、学校组织、人的发展等诸多领域密不可分,关系复杂,因此,教育效能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也是根植于丰富的学科领域当中。在此,由于笔者本人能力有限,仅就与教育效能研究直接相关或者推动教育效能研究发展影响较大的几个学科领域进行陈述。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评价、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以及统计学基础。

(1)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效能成果的重要手段。西方教育评价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为教育测量阶段,书面考试的引入取代了对学生进行逐个口试的形式,在测验方法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个进步还借力于实验心理与心理测验方法的发展。但由于测量只能侧重于可进行数量化知识方面的测量,因此教育评价逐渐被人们所认同。第二个为教育评价阶段,为教育评价运动奠定基础的是美国进步教育协会进行的“八年研究”。1941年,泰勒用教育结果的评价证实他的研究是正确和成功的,由此提出了“教育评价”这一概念,并设计了一套评价方法。第三个为专业化阶段,从三十年代开始的教育评价理论被称为“以目标为中心”的评价理论,然而到了五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怀疑目标的合理性,泰勒的模式受到了挑战,也激起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研究。由此,教育评价迅速成为一种专业化的活动[3]

(2)经济学基础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另一方面也对教育提出要求。经济学对教育效能研究的基础作用也一直贯穿在教育效能研究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教育既然是一种投资,一种社会生产过程,那么,它就必然与物质生产过程一样,存在一个资源有效配置,即效率的问题。学术界公认1966年科尔曼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是学校效能研究的开始,在这之后以学校是否有效为主题的各项研究开始逐渐兴盛起来。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采用了受经济学驱动的“输入—产出”模式(即学校资源投入和学生背景特征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整个过程的变量因素主要涉及学生家庭经济因素及学校办学条件等,而这一时期的研究也被称为“教育生产功能”研究时期。这种趋势充分证明了经济学基础对于教育效能研究仍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4]

(3)心理学基础

提升学校教育效能,必须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所谓科学管理,除了技术系统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对人的心理、动机、人际关系等研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提高学校教育的管理效能。并且,对人的管理相对于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学校对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最终都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活动共实现的。因此,现代教育研究纷纷强调对人的管理和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因而,课堂过程的效能研究是教育效能研究多层结构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因素是决定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性格、认知模式、价值观、入职动机、学习能力、教学策略与教师效能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学习效能进行研究,必然不能缺少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的指导。

(4)统计学基础

经济学领域的分支统计与测量学也为教育效能研究提供重要的分析工具的支持。自研究伊始,定量分析的方法在教育效能领域就受到格外的重视,统计与测量的知识成为教育效能研究者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统计与测量学为教育效能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帮助教育效能研究者更准确地从教育关系中把握教育效能的规律、更精确地把握教育现象。统计与测量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效能研究水平的提升,从最初广泛应用的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到典型相关分析和实践序列设计方法,再到最新的多层分析模型及其统计软件的出现,实现了不同层次变量的分层计算,减少了分析过程中的误差,使结果更准确地反映研究的结论。此外,SAS、SPSS等统计软件,Amos等分析软件在研究中的使用也大大地提升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5]

任何一个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的理论基础,从多学科的视角、应用多学科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基于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统计学本身等丰富的学科理论基础,教育效能研究领域有了发展的基石,这些理论基础也为教育效能研究的分析确立了前提条件、設定了理论基础,为教育效能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Hornby,A.S.Gatenby,E.V.Wakefield,H.The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70:346.

[2]Reynolds,D.AspeechmadeattheICSEIatKual,Malaysia,2010.

[3]Sun,H.Nationalcontextsandeffectiveschoolimprovement[M].GION:TheNetherlands,2003,12

[4]向琴群.中国内地学校效能研究历史历程内容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7.

[5]孙绵涛,谢延龙.关于教育效能的探讨[J].教育管理研究2006,(5):16-24.

作者简介

刘欢(1992.05.08—),女,籍贯:辽宁省大连市,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教育效能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荷兰 效能 理论基础 相关 研究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