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4-12 10:13:22 浏览:

[摘要] 在总结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阐述近年来学科领域所涉及到的各类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科学分析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今后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关键词] 医学寄生虫学 发展现状 科学研究 展望

福建寄生虫种类繁多,素有“热带病之乡”、“寄生虫王国”之称,在那长夜茫茫的年代,“华佗无奈小虫何”,寄生虫病猖獗流行,却无人问津,广大劳苦大众深受其害。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被毁灭的村庄达286个,死绝2742户,死亡12444人;在疟疾流行区,“目所睹者,多荒村破屋”,“死亡数目亦颇惊人”;在丝虫病流行区,“上洋丁布(地名),粗腿无数,八人同桌,狗钻不过”。由于寄生虫病连年流行,不少村庄人亡村毁,路断人稀,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出洋谋生,情形凄惨。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疾苦,领导全省人民和寄生虫病展开了持久不懈的斗争。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在防治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和其它人体寄生虫病工作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史

1.1 学科建设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的肆虐,党和人民政府迅速批准组建了专业机构,于1952年初在全国十大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福清渔溪镇成立了福建省血吸虫病防治所,1959年1月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1961年12月迁入福州市, 与福建省卫生研究所合署办公,仍为独立机构。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科技人员下放,随着拨乱反正,下放人员陆续归队,于1970年并入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76年专门成立了福建省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汇集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医学院以及防治机构的专家、教授,为政府出谋献策,防治诸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在内的各种寄生虫病。1988年成立了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病分会,在历任主任委员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会员培训以及科研工作,促进了防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今已在全省各地市建立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网络,省寄研所形成了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技术指导中心、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培养点,培养了一批能防能治的高级科技人才。由于福建省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与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5位专家先后被卫生部聘任为寄生虫学相应专业(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咨询委员会委员。

1.2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就

1.2.1 消除了血吸虫病

建国以来,我省充分发动群众与血吸虫病展开了持久的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查螺灭螺,反复查螺面积达10亿多㎡,先后发现闽东南沿海14个县70多个乡(镇)血吸虫病流行,发现钉螺分布面积2720多万㎡,反复灭螺9510多万㎡,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1120多万㎡。查病116万多人次,治疗病人8万多例次。检查耕牛等家畜和野生动物10万多头次,治疗和处理了所有病牛、病畜。1987年11月正式宣布福建省消灭了血吸虫病。

1.2.2 消除了丝虫病

经过广大专业工作者的努力,查明了我省两种丝虫病的地理分布,马来丝虫病广泛流行于闽西北山地丘陵地带的24个县(市),班氏丝虫病流行于闽东南沿海的16个县(市),介于两者之间的29个县(市)为两种丝虫病的混合流行区,全省99.63%的乡(镇)均有丝虫病流行。1958年以来全省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工作,共查血8396.97万人次,治疗微丝蚴血症患者321.65万人次,1978年以来采用海群生拌制食盐及盐制品,对20个县(市)192个乡(镇)486.8万人口进行全民普服,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查一片、治一片、清一片、巩固一片,至1988年底,经省、地(市)、县联合考核,全省以行政村为单位,平均微丝蚴率为0.15%,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经过此后十多年的监测,巩固了丝虫病防治成果,经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考核,于2002年消除了丝虫病。

1.2.3 基本消除了疟疾

建国以来,福建省出现两次全省疟疾大流行,发病高峰分别出现于1954年和1972年,年发病率分别为266.43/万和238.25/万。为迅速控制疟疾流行,保护人民健康,大批卫生防疫人员常年深入灾区,组织广大群众,认真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和疟疾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逐步控制了疟疾流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加强了防治机构建设,组织了省际、省内抗疟联防,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加强对我省主要传疟疾媒介嗜人按蚊的调查和防制,全面开展疟疾流行后期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抗疟疾成果,1965年全省消灭了三日疟,1984年以来未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流行范围也明显缩小,感染率明显下降。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2年以后疟疾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2005年以来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1.2.4 其他寄生虫病的调查和防治

钩虫病是我省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建国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全省各县均有钩虫病流行。山区以美洲钩虫为主,沿海及交通方便、人口流动频繁的乡村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我省在不同时期多次建立防治试点,探讨防治方案,开展水改粪管工作,钩虫感染率明显下降。肺吸虫病是我省山区的主要寄生虫之一。广大卫生防疫人员深入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广泛宣传群众,普及卫生知识,及时诊治病人,使该病得到了控制。

20世纪80年代,在消除或基本消除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之后,为查清本省其他寄生虫病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和部署,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于1988~1990年对本省26个县(市、区)104个点进行抽样调查,共检查居民53460人,总感染率84.39%,查出人体寄生虫43种,人畜共患寄生虫8种,连同以往发现的10种,福建共有人体寄生虫61种,是全国各省寄生虫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人体寄生虫感染率高居全国第三位,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2 福建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现状

2.1 科学研究

2.1.1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

2002~2003年,按全国统一制订的调查方案,按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方位,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点,采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并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调查24个县(市、区)73个村45736人,人群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6.15%,其中闽东40.26%,闽南39.80%,闽西25.69%。闽北58.64%,闽中15.12%。检出虫种14种,即蛔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鞭虫、蛲虫、东方毛线虫、华支睾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埃及棘口吸虫、布氏姜片虫、缩小膜壳绦虫、斯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囊尾蚴。其中,蛲虫、钩虫、鞭虫、蛔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2.06%、19.73%、11.48%和9.55%;并殖吸虫人体皮试阳性率为7.67%,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23%。通过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210例的回顾性调查,查出蛔虫等21种寄生虫。人感染埃及棘口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为国内外首次报告,广州管圆线虫、颚口线虫、牛带绦虫、阔节裂头绦虫均为本省新记录的寄生人体虫种。

本次调查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6.01%,比10年前的人群感染率(84.39%)下降57.33%,其中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下降82.28%、8.78%、72.03%和52.90%。就地域而言,福州、长乐、南安下降速度最快,分别为91.19%、86.48%和77.41%。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主要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卫生状况和居住条件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等因素有关,同时也表明了近10年来本省反复开展卫生宣传和驱虫收到了明显成效。但调查表明,本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速度较慢,闽北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仍居全省最高,达58.64%,反映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相关热词搜索: 福建省 寄生虫 学科 医学 报告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