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多元评价模式的设计

发布时间: 2022-03-09 08:18:08 浏览:

【摘 要】《工程流体力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结合《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特点及现状,对该课程的多元评价模式进行设计,并在教学中进行探索,结果表明教学效果多元评价方案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多元评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51-03

一、《工程流体力学》教学现状

《工程流体力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提高学习评价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目前的评价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能起到评价的导向作用,需要进一步改进。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要求学生要具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尤其对高等数学和力学知识要求较高。同时也是泵与风机、汽轮机、锅炉、制冷、空调、换热器、液压传动、水力输送等课程的基础。《工程流体力学》的授课内容是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的必备知识。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是不具有固定形状的流体,研究理论比较抽象、一些流体现象不能凭直观感觉或经验去解释,且经验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已经成为师生的共识。[1]河海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了4学分,64学时(含8学时实验)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由于是90人以上的大班,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学生中存在着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完全忘的现象。教学没有循序渐进,易造成后续课程学习上的困难。《工程流体力学》是面向工程技术中的流体力学,学生对大量无规律的经验公式死记硬背是没有意义的,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的目的和核心。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对学生没有导向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对身边的流体力学问题无从下手,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2.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教学、学生反馈、后续课程等多方面的调查分析,目前《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学习评价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的主体单一。现有的《工程流体力学》评价模式主体的是教师。所有环节都由教师进行评价,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被动接受评价信息,存在客观性缺失的现象。[2]

(2)评价的内容片面。传统的《工程流体力学》学习评价内容包括平时成绩(书面作业、出勤、实验)和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内容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其最大缺点是侧重于结果,忽视了过程。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能力。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学习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既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攻关力进行全面培养。[3]

(3)评价的方式单调。《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评价方式是考试分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却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考核的仅是学生对知识“复制”的能力,即评价的是学生的记忆和保持水平,没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有出现不少高分低能学生,他们在课程考试中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于课本之外知识的获取能力较差。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表现出死钻牛角尖的特征,缺乏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主旨及方向。[4]高能低分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评价的方式应有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理论,重视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多元评价模式的分析

学生各自有不同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能表现出多方面的能力,各种能力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应采多元的评价模式来进行,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5]针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多元评价模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授课教师、学生个人、小组都作为评价主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后续课程的教师也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由“一家之言”变为评价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被评价者变成评价主体的参与者。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学生能参与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心理个性得到张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将3~5名学生组成小组既可训练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按照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的可分为概念学习、原理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等几个阶段。不同阶段评价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概念及原理阶段的学习评价应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能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为目的,侧重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阶段是以引导学生科学观察、将流体力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水利、水电、能源、环境、化工等相关行业的实际工程有机结合。侧重于学生流体力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意识、动手情况、团队合作精神等。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依据评价内容不同, 可采用量化评价和质量评价两种方法。这两种评价方式的各项评价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含义。量化评价各项指标要做到规范、易于操作,利于学生按照指标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努力方向,以达到良好学习效果。质量评价是需确定学生是否积极、方向是否正确而对某些细节和小的利弊得失采取模糊评价的方法, 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等。

三、《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多元评价设计与实践

1.《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多元评价过程。①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定评价内容的各项具体指标及权重系数,并在开始教学时公布评价的各项具体细则;②教学过程评价主体根据评价指标对各项评价内容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③教学活动后统计分析各项评价数据, 得出学生学习《工程流体力学》评价结果;④根据需要及时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授课教师、辅导员、家长及后续课程的教师。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了客观的认识,授课教师可以在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学生的普遍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侧重,后续课程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授课安排,能对《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效果起到很大帮助。

2.《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工程流体力学》的评价内容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报告、小测验、小组学习、课程大作业和期末考试。《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多元评价体系见图1。

评价内容的不同评价主体也略有不同。例如,由于整个授课的周期较长(通常为16周)会在期中安排小测验,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的评价由教师来完成比较恰当,也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课程的安排。

表1给出了《工程流体力学》评价内容的各项指标与权重。评价主体根据各项指标给出每项评价内容相应的等级或分数,成绩加权平均得到各项评价内容的成绩,最后总成绩是由各项评价内容的分数乘上权重系数计算得出。

工程流体力学多元评价侧重于学习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因而对学生在过程中的能力的体现评价内容权重系数较高,如大作业中分工任务的完成情况占到总成绩的10%。质量评价的部分内容是按等级制来计分的,级别包括A+、A、A-、B+、B、B-等。这些等级在录入成绩管理系统时需换算成百分制,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笔者在教学中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工程流体力学》的学习效果进行探讨。以课内大作业为例,之前的学生从未做过该项内容,在近两年的教学中尝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工程流体力学的内容,联系实际工程,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流体力学的理论在实际应用情况调查的大作业。如学习了流体静力学后,学生以小组为去调查研究流体静力学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可以是千斤顶中“帕斯卡原理”,电梯的失重与超重,或者过山车为什么不允许高血压患者乘坐等,最终用PPT展示给大家。在PPT 制作的过程中,有前期资料的准备,又有中期的编辑,还有后期的展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小组承担一定的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同时,每次学生的展示活动都进行现场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直接的了解。此外,还对大作业中创新的内容在评价时给予鼓励和加分。两年的实践表明,学生对流体力学的学习兴趣增加,各项评价内容能积极主动完成,对实际生活通到的一些流体现象有理性的认识。例如,曾有一组学生结合所学的流体绕流知识,实践验证了“打水漂”的技术要点。这些说明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有导向作用的。

根据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以及与后续课教师交流的结果,多元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当然,现阶段多元评价还存一些问题,如何将后续课教师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如何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是今后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小川,黄庠永.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9).

[2]倪小鹏.多元评价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3]王烨,孙三祥.凸显实践环节的流体力学教学新模式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4).

[4]王烨,李亚宁.新形势下专业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浅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2).

[5]王起伟,等.关于流体力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7).

(编辑:易继斌)

相关热词搜索: 流体力学 评价 课程 模式 工程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