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血管造影即栓塞术治疗杜氏病1例

发布时间: 2022-04-06 09:41:57 浏览:

1 临床资料

患者因“呕血伴解黑便2 d”入院。患者于2 d前无明显诱因下呕咖啡样液体1次,约200 ml,伴解黑便1次,不成形,量较多,期间伴头晕乏力,无全身出汗,无晕厥休克,无咳嗽咯血,无发热黄疸。遂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输液治疗两天,用药不详。治疗后仍有解黑便2次,量有减少,但头晕乏力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1年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经治疗好转,胃镜检查提示“胃溃疡”。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有结核病史;诉5年前行胆囊切除术;否认乙肝疾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T:36.0 P:64次/min R:18次/min BP:100/50 mmHg 神志清,精神较萎,中重度贫血貌,呼吸平,巩膜不黄,颈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未触及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较活跃,双下肢不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急查:血常规+五分类+CRP:C反应蛋白<5.00 mg/L,超敏C反应蛋白<0.50 mg/L,白细胞5.6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91 %,红细胞2.32×1012/L,血红蛋白63 g/l,血小板计数104×109/L,电解质+肾功能测定:钾3.92 mmol/L,钙1.95 mmol/L,葡萄糖5.4 mmol/L,尿素8.7 mmol/L,肌酐67 μmol/L,血凝全套:凝血酶原时间14.2 sec,国际标准化比数 1.08 ,凝血酶原活动度 88.00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4.3 sec,凝血酶时间 16.3 sec,纤维蛋白原2.20 g/l,血型鉴定:正反定型:正B 反B,ABO血型:B 型 ,Rh血型:阳性 。嘱患者绝对卧床,注意生命体征;予制酸、止血、补液、扩容等对症处理。

患者于入院后4 h左右出现呕血数次,呈鲜红色,总量约800 ml左右,立即予心电监护,测血压74/54 mmHg,心率124次/min,考虑出血性休克,立即予羟乙基淀粉,林格氏液等扩容抗休克治疗,紧急申请输血,予奥美拉唑加强抑酸及血凝酶止血等治疗。患者治疗中出现活动性大出血表现。遂行急诊内镜,镜下所见为:食道中下段粘膜光滑柔软,扩张度好,见大量鲜血涌出;贲门粘膜正常;胃底见大量鲜血及血凝块潴留;胃体见大量鲜血及血凝块附着粘膜,经反复冲洗后见胃体中部大弯近后壁见鲜血呈喷射样涌出;胃角、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均未见异常。内镜检查时患者呕血多次,量约1000 ml左右,考虑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且内镜下无有效治疗手段。检查过程中请外科及放射科会诊,综合病情行DSA术。术中见胃左动脉分支增粗、增多,造影可见不规则血管出现,并可见造影剂积聚。超选择至胃左动脉,注入栓塞剂明胶海绵颗粒(560~670 um 100 mg及 1 mm×1 mm适量)。手术过程中患者仍有呕血及便血,给予积极输血、补液扩容等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

患者安返病房后予以治疗继续制酸止血、补液扩容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1 d予以复查:血凝全套:凝血酶原时间16.5 sec,国际标准化比数1.32,凝血酶原活动度 66.00%,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1.1 sec,凝血酶时间16.4 sec,纤维蛋白原1.56 g/L;白蛋白26.5 g/L。酌情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以纠正贫血及预防DIC。嘱患者禁食至流质饮食再过渡到少渣普通饮食,关注患者每日血压、尿量及大便性状。术后1w复查胃镜示:胃体后壁见1 mm×1 mm粘膜破损,其他部位均无异常。患者术后未出现呕血及便血症状,10 d后复查血常规:红细胞3.42×1012/L,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216×109/L。生命体征平稳,予以出院。

2 讨论

2.1杜氏病又称Dieulafoy 溃疡、Dieulafoy 损害、黏膜下恒径动脉综合征等,该病于1884 年由Gallard 首先提出,后由法国外科医生Georges Dieulafoy 在1898 年总结了该病的特征,随后以其名字命名为Dieulafoy"s disease[1]。该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但并非罕见,在发生出血前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出血部位隐匿,起病急,出血量大,易反复,且来势凶险,病死率很高。其病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同遗传及胃肠道的先天性血管畸形与走形有关[2],故临床上又称之为持续扩张性小动脉或曲张性动脉。在健康机体中,胃的供血左动脉进入胃壁后分支形成直径为0.2~0.12 mm的黏膜下毛细血管网,而本病患者胃供血动脉分支进入胃黏膜后,依然保持0.4~4 mm的恒定直径,即形成所谓的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畸形。畸形的恒径动脉表面的黏膜局限性缺失,肌层动脉管径扭曲成角,易在胃酸及食糜摩擦作用下形成溃疡,继而发生破裂及大出血。根据相关报道,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40~60岁居多,男女比例约为3∶2[3]。其原因可能为随着年龄增大,动脉管径扩张导致黏膜萎缩,尤其老年男性,其动脉硬化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杜氏病是血管畸形出血,可发生于全消化道,以胃最多(占90%以上,通常发生于胃小弯距贲门食管连接部6 cm 以内),其次为十二指肠,其他部位罕见[4]。该患者为老年男性,无明显诱因下突发消化道大出血,出血量达2500 ml,急诊胃镜下见喷射样出血,DSA术中见胃左动脉分支增粗、增多,造影可见不规则血管出现,并可见造影剂积聚。

综上该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杜氏病的特征,故诊断为杜氏病。

2.2内镜检查是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率可达35.0%~75.0%[5]。杜氏病起病急,多在无明显先兆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症状,同时常伴有严重休克症状;而出血停止后胃内会清洁如常,因此急诊胃镜检查是本病确证的重要方法。胃镜下至少符合以下1点即可诊断为杜氏病:①来源于微小粘膜破损(<3 mm),或正常粘膜的动脉喷射性出血②在微小粘膜缺损或正常粘膜处见凸起的血管,伴或不伴有活动性出血③在微小粘膜缺损或正常粘膜中可见新鲜的点状血凝块附着[6]。但并非所有杜氏病都可以在内镜下诊断阳性,其原因可能为:①杜氏病为微小的黏膜糜烂或溃疡,如位于消化道的转折处,胃镜下不易暴露。动脉破裂出血停止后,原来裸露的血管可潜入黏膜内,导致胃镜检查时不能发现病灶。②急诊胃镜检查时,胃腔内常积血较多,病灶暴露不清,造成误诊。③由于杜氏病可以同时伴有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球炎、消化道肿瘤等疾病,医生对杜氏病认识不足,仅满足于某一征象或诊断导致胃镜检查不仔细、不全面。④患者对胃镜耐受性差,检查合作不满意。⑤出血部位超过内镜可到达范围。急诊内镜下治疗也是杜氏病大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内镜下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①热/电凝治疗,即热凝治疗、氩离子凝固治疗等;②局部注射治疗,包括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和硬化剂;③机械性压迫,包括套扎及止血夹治疗。也并非所有诊断明确的杜氏病在内镜下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其局限性在于:①内镜下止血成功率与恒径动脉的直径有明显相关性,直径>1.5 mm者止血成功率明显下降。②活动性大出血生命体征不平稳者不宜行内镜下检查及治疗。③内镜治疗难免失败并且有较高的复发率。

该患者急诊内镜下于胃底见大量鲜血及血凝块潴留;胃体见大量鲜血及血凝块附着粘膜,经反复冲洗后见胃体中部大弯近后壁见鲜血呈喷射样涌出,其余部位均未见明显异常,可初步诊断为杜氏病。复查胃镜未见明显溃疡及炎症表现,符合杜氏病的内镜下特征,为本病的诊断增添了一份依据。由于本院无有效的内镜下治疗设施,且胃腔内积血较多,无法进行相应操作,故该患者在急诊内镜下只得到初步诊断,而未进行相应的治疗。

2.3从Dieulafoy病的发病机理来分析,它是一种动脉分支破裂出血的疾病,其诊断和止血治疗亦完全符合血管性介入放射学诊治的范畴[7]。对于杜氏病活动性出血期,血管造影不仅可作为独立性诊断方法,也可以作为内镜检查阴性时的补救措施。血管造影的直接征象是对比剂外溢入胃肠腔并滞留于局部,表现为斑片状、点状或线状,多见于血管破裂、外伤、溃疡等;间接征象包括肿瘤染色、动脉瘤样扩张、动脉增粗迂曲紊乱、静脉早期显影等,分别为肿瘤性病变、动脉瘤、血管畸形等[8]。但在实际工作当中,造影剂外溢、造影剂于消化道腔内滞留等直接征象的出现率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患者在行血管造影时,都已进行了内科止血治疗,病灶处于出血间歇期,或出血速度过慢所致。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需立即止血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栓塞治疗。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即使血管造影无阳性发现,也可根据内镜提示的出血部位,对相应区域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减少局部血流、降低血管内压力,以利自体凝血机制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杜氏病绝大部分发生在胃、十二指肠,而其供血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动脉、胃短动脉和胰十二指肠动脉可认为是可靠的安全栓塞的血管[9],故血管栓塞术是杜氏病治疗的有效手段。

该患者在无有效内镜下治疗的情况下,完善DSA术前检查并排除禁忌后行血管造影术,术中见胃左动脉分支增粗、增多,造影可见不规则血管出现,并可见造影剂积聚,其余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该患者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的阳性体征,与术前使用强抑酸制剂及止血剂有关,但术中仍存在胃左动脉异常表现。随后超选择至胃左动脉,注入栓塞剂明胶海绵颗粒(560~670 um 100 mg及 1 mm×1 mm适量)予以栓塞血管。患者术后未出现活动性出血征象,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该治疗手段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杜氏病在发生出血前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出血部位隐匿,起病急,出血量大,易反复,且来势凶险,病死率很高。由于该病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特征以及医务人员对此病认识较少,因此笔者认为该普及本病的基础知识,加强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掌握其更为细微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减少误诊或漏诊。诊断明确后,应迅速进行治疗,无论运用哪一种手段,活动性出血转归是首要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鹏,黄留业.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4):38-41.

[2]鲍鹤玫.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14(5):7-8.

[3]范开春.Dieulafoy 病[J].中国消化内镜杂志,2007,1(4):45.

[4]刘波.杜氏病大出血1例[J].河北医药,2015,1(2):37.

[5]olak B,Erdal H,Arhan M,et al. A rare cause of massiv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jejunal dieulafoy"s lesion[J]. Turk J Gastroenterol,2014,25(1):268-269.

[6]邓梨平,梁庆模,张宏文,等.血管栓塞术在Dieul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0,30.

[7]魏宁,祖茂衡,徐浩.介入技术在Dieulafoy病致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8(16):23.

[8]盛复庚,杨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急症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6).

[9]孙钢,鹿咏红,等.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消化道大出血[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12):918-920.

编辑/肖慧

相关热词搜索: 造影 栓塞 血管 治疗 杜氏病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