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民间记忆中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4-08 10:25:21 浏览:

摘要:借助传说《西山寺韦驮为何面黑》可以使我们揣测出中山故事传说的某些源头所在,折射出先民对历史某一侧面的心理积淀、民间的部分宗教信仰,反映出民间文学的部分文学特征。

关键词:中山市 传说 来源 民间记忆 民间信仰

作者简介:王琪(1966),女(汉族),北京市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民间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7-0029-01

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每一个镇区都有较多的传说积淀,许多老人都会“讲古”。这些看似漫无目东拉西扯如果从文本框架、情节特点、细节设计等方面仔细分析起来,则能够追溯出这类传说的文学特点、传说来源、民众信仰特点和积压在人们心目中目变形的历史内容等。下面就以一则中山民间传说《西山寺韦驮为何面黑》试着进行一些分析。

这则民间传说的大概意思是:中山市石岐西山寺从前规模很大,寺内佛像脸部都呈金色,只有面向释迦牟尼的守护神韦驮脸部有一年突然变成了黑色。涂上金粉后不久又变成黑色。

中山虽南宋立县,但其文化传统较为深厚。从秦至宋中原华夏族人四度南移岭南,带来了丰厚的中原文化,当然包括佛教文化。石岐由于处于五桂山之北,陆地形成较早,中原人士较早定居,县城的城址即在此处。城中西山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原名仁寿禅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中间几次重修,今仍为较大寺院,大雄宝殿及观音、地藏、伽蓝、韦驮等殿和多宝塔及重要佛像都齐全。1可见,佛经、佛教故事及关于此寺的传言广为流传并在民间变异就极有可能。

中山传说《西山寺韦驮为何面黑》中地理位置、灾害原因、拯救目的、后果想象等表面上都是有现实根据的,或有现实感的。这正表现了传说的特点。

中山市宋代以前经过了四次北人南迁的过程,从一个角度说,也就是和当地人不断磨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意味着心理和行为上的不断摩擦,所谓的动荡过程。但这只是推断而已,具体情形材料记载较少。宋以后,尤其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山动乱不断,这一点,似为研究者重视不够。一般认为此地地处偏远,战乱不及,加之地广人稀,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平和。其实,翻开各种版本的《香山县志》及《香山乡土志》,动乱的忧患是时时处处存在着的。

《香山乡土志》更辟卷三“兵事录”,从宋末开始到清末道光年间,按年代将重要的动乱加以记载。其中,有宋末二皇帝被元军追至海边跳海自尽事件,有元代不断挑起的民族矛盾,有明代所谓的徭、蛮、倭的暴乱的忧患,至清代,有所谓“海贼”、“土贼”、“社贼”、“倭寇”之称,还有带着宗教色彩的“三合会”。这些所谓的乱民,或单独挑起旗帜,或几股合一,或内外勾连起事,使清朝的地方政府真有些应接不暇,平民百姓饱受动乱之苦。其中,顺治四年,“贼船三百余艘掠石岐。”九年,再一次“城陷”。道光年间,英人入犯,更使动荡局面雪上加霜。整个民国时期,中山也和全中国一样,受到多种势力的蹂躏,混乱局面达到顶峰。

民间传说中必然有许多虚构的成分。虚构不仅体现在内容中的细节部分,还体现在民间信仰暗示下传说的其它部分。就《西山寺韦驮为何面黑》传说而言,其中出现的 “火药库”、“大火” 等形象,军民奋力扑救无效等细节,可能确有所据,但以传说的形式流传至今,积淀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就可能是对动乱的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的强烈恐惧与无奈。从这个角度说,“大火”、“火药库”就成为了一些意象,“军民奋力扑救无效”就有了暗示。这也是传说故事等的价值之所在。而将人力不可为的事情交给神,尤其是有影响的、人们认为有理由可以完成此重任的神来完成,则是理所当然。因为原始人类对于天灾人祸的认识及应对措施到了后来成为宗教信仰,其中,民间宗教信仰作为重要的部分有极强的实用性。中国民众的人生观是现世的而不是来世的,对颇费思虑的宗教理念鲜有涉及。求神拜佛、祭天祭地,其目的不过是贪生怕死、妄意求福。遍及各地城乡的庙宇也因其中神灵掌管不同的人间事项,显示着各自独有的威仪。他们的“事迹“被不断传诵着,给遭受和将要遭受苦难的人们以很强的心理安慰,使他们不至于失去生活的希望。

历史的真实性和民间传说的虚构性往往成为分辨历史和民间传说的标准之一,但后现代历史观认为,史实不只是存在于典籍和考据之中,不只是史料陈述的人物与事件,也存在于口头记忆之中。传说和史料都是对过去的选择、描述与建构。对民间传说的再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间话语的历史地位,丰富历史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文学特性在这类传说中的体现。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真实的历史不足以引起传说构建和流传的兴致,只有文学特色明显的文本才被选择出来,流传下去。就韦驮这一神的形象来说,他背负着许多具有个性色彩的内容:在寺院中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站立,威武雄壮,作为护法神他的英雄事迹广泛传诵于民间等等。这些足以引起人们的想像和联想,并储存于记忆当中。所以,在这类传说讲述之前,听众就已形成具有某种心理定势的接受趋向,当这种趋向一旦与具体的讲述相碰撞,便会形成特定的“期待视野”。“这种富有指向性的心理定势一旦与具体的民间文学作品相遇,触发了他曾经经历过的、产生过共鸣的某种审美体验,唤醒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记忆,于是形成了类似于书面文学那样的‘审美期待视野’。2韦驮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普通人无法完成的救火工作,在人们惊奇之中顺理成章地满足了他们的审美期待。在民间传说中,审美期待视野并非以专一而明确的审美追求为基本内容,而是“呈现出一种直觉、感受、情感、潜意识、欲望等心理因素的模糊胶合状态,但又隐隐指向某种理解和概念”。3它往往和民间传说的生活属性交织在一起,促成传说一代代在民间津津乐道。

这样一则看似简单,甚至有些荒诞不经的传说是中山此类民间传说和故事网中的一个典型,它似乎可以使我们揣测出中山故事传说的某些源头所在,折射出先民对历史某一侧面的心理积淀、民间的部分宗教信仰,反映出民间文学的部分文学特征。它和中原先民传统有着很多精神联系,又受着当地环境的重大影响,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山民间文学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居上:《中山采风录》(《中山文史》21辑),1991年版,第38-39页

[2] 黄原:《论接受者的文化心理结构》,《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4期,第70页

[3] 朱立元:《艺术的和审美的价值》,《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3期

相关热词搜索: 民间 历史 记忆中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