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68例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 2022-08-27 14:55:03 浏览:

关键词:脑梗塞;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7-0037-01

脑梗塞是继发动脉样硬化及血液高粘滞综合症的一种急性临床证候群,起病急,病情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有效的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笔者自2003年—2013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6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病例均为门诊病倒,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8例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60岁 15例,60~70岁 20例,70岁以上 33例。对照组62例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60岁 12例,60~70岁 20例,70岁以上 30例。

1.2 诊断依据 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史;多在静态发病,起病缓慢;临床症状、体征;意识清、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肢体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头颅CT扫示低密度灶。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配胞二磷胆碱0.75 g+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配合吸氧、降血压、抗感染、对症等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用血塞通500 mg加5%葡萄糖250 mL或灯盏花25 mg制成活血化瘀制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方药:黄芪40 g,当归20 g,川芎12 g,水蛭6 g,赤芍15 g,桃仁12 g,地龙15 g,葛根15 g,白附子(先煎30 min)12 g,天竺黄10 g,甘草6 g组成。按辨证分型随证加减,痰阻清窍、语言不利者,加半夏、石菖蒲、远志、胆南星;上肢痿软者,加桂枝;下肢偏瘫者,加杜仲、牛膝、桑寄生;阴虚风动为主加钩藤、生地、知母、夏枯草;气虚血瘀为主加川芎并加重黄芪的用量;疑有颅脑水瘀证(颅脑水肿)者加用白茅根、车前子。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80%以上,瘫痪机体机力提高2级以上,生活多能基本自理;有效 症状体征消失50%以上,瘫痪机体机力提高1级以上,生活能力有改善;无效:各项观察指标均达不到疗效标准者。

2.2 治疗结果。

3 讨论

脑梗塞在血管病中约占80%[1],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脑梗塞绝大数是由于血栓堵塞脑供血动脉引起的,溶栓治疗脑梗塞从理论上讲是有效的,许多研究表明早期溶栓可能是急性脑梗塞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2]。

祖国医学认为,脑梗塞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大多发生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病机为正气内虚、肾气不固、精血不足、气虚血瘀、痰阻脉络、脑窍壅塞而发病。本组老年患者占多数,以气虚血瘀证及阴虚风动证多见。中风治疗以补气通络、滋阴固肾、活血化瘀、兼以逐痰、熄风为主。方中黄芪含黄酮类物质,能够扩张脑血管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压,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清除氧自由基等。当归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川芎为血中气药,与红花、桃仁、赤芍助当归活血祛瘀,能加快血液流动,改善脑细胞的缺氧状态;水蛭为破血通瘀之要药,内含肝素、抗血栓素类抗凝血物质;地龙通络化痰;葛根解肌升阳;白附子祛风痰,解痉止痛;天竺黄化痰定惊;甘草调和诸药。采用西医治表,中医治本的有效方法,可及早减轻脑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血液微循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2]韦广粤,丁德良.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J].临床荟萃,1998,13(24):1116.

(收稿日期:2014-05-15)

相关热词搜索: 疗效 中西医结合 观察 治疗 脑梗塞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