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借物联网提速

发布时间: 2022-09-01 18:45:03 浏览:

体会的,就像急性心梗这一胸痛急症最常见的疾病,患者常在夜间与凌晨突然起病,常无先兆,起病急,进展快,可致命,死亡病人中很大比例的人甚至未能到达医院。但该病的另一面是明确的可救活性,只要治疗及时,确可起死回生。如果患者入院前完成心电图监测和传输,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从而缩短救治时程,降低死亡率。所以,这被认为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典范,也是医疗行业技术革新的体现。

在救治上,急救物联网可以实现多方联动、快速响应,提高救治效率,挽救患者生命;更重要的是,急救物联网可以通过中心医院的专家团队与基层医院展开远程会诊、医技培训、健康教育宣传等多方位、立体的深入合作,把中心医院的触角真正深入到基层,把基层医院变成总医院的虚拟分院,实现一个中心医院的优秀团队带动几十、甚至上百个基层医疗团队共同发展,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立体救治体系,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救治水平。

多个地区进行急救医疗物联网建设

急救医疗物联网的最初产业导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均是从以心脑血管疾病为急救目的的胸痛中心开始的。

从国际先进经验来看,美国胸痛中心的建设经过30年努力,目前已有5000多家胸痛中心、20个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中国于2013年9月14日刚刚发布了自己的胸痛中心建设标准。急救医疗物联网将现代医学技术同信息网络化技术相合,实现医学专家对远程急救现场的具体诊疗指导,提高急救抢救成功率。正因为如此,厦门市、贵阳、哈尔滨、太原市、广州等地区纷纷开始通过急救医疗物联网来促进区域协同急救网络的建设。

2014年1月,我国首个地级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在这里正式投入运营,挂牌为“玉林市胸痛中心”,截至目前已收治急性胸痛患者过千名,全部得到急诊介入手术治疗。

同样在2014年1月,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服务体系”在厦门市心脏中心胸痛中心指挥室正式启用。该体系整合了厦门市二级、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120”急救中心等资源,按美国胸痛中心国际标准建立规范化胸痛救治流程,实现了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无缝衔接,做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信息共享、协同救治。依托厦门市心脏中心胸痛中心牵头搭建、覆盖全市的急性胸痛患者网络救治平台,基层医院可通过3G网络和卫星传输技术实时上传心电图、血压、血氧、血糖、肌钙蛋白等生命体征数据及抢救现场的视频、音频和医学影像,让心血管专家能够实时远程指导抢救。患者拨打急救电话后,将同时激活该患者此前的健康档案。救护车到达医院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直接进入手术室,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同样,中国西南首个区域协同心脑血管疾病急救网络启动,贵阳市联合8家医疗机构搭建的“绿色通道2.0版”,在2014年1月正式落户贵阳。据悉,该网络平台是指以120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纽带,以两家医院的胸痛、脑卒中中心为核心,带动5家社区医院的区域协同胸痛、脑卒中急救网络体系。通过协同建立的物联网体系,可以将120抢救现场、转运途中、基层医院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肌钙蛋白、血气等生命体征数据、医学影像、视频通过3G或4G实时连续传输到中心医院的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

目前,应用物联网平台协同建立的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先前在广西玉林、厦门市、广州市和贵阳市建立的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为例,该医院通过国内首个胸痛急救物联网,将中心与30多家基层网点医疗机构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区域性协同救治网络。在胸痛中心成立后的一年中,通过院前传输心电图、实施绕行急诊和CCU、院前启动导管室等措施,使STEMI患者进入医院后的再灌注时间显著缩短。胸痛中心救治的急性胸痛患者中,年平均D-to-B时间从前一年度的127分钟缩短到72分钟,最低月平均52分钟,最短纪录21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与前一年度相比,胸痛中心建立后,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从6.5%下降至3.4%,急诊PCI的死亡率2%,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10%,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了20%。目前该胸痛中心正式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

面向未来的物联网急救系统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医疗急救任务繁重。面对繁重的急救任务,建立以物联网为平台的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不仅可以形成急救中心、医疗机构、健康咨询机构等相结合,集监测、定位、呼救于一体的健康救助系统,更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医疗救治模式与系统中形成了创新,将“急诊室”部分功能前移,变以前的被动式救治到主动式救护,进一步提高急救速度和质量。

在这一点上,欧美发达国家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急救医疗技术引入到院前急救中,已经日渐成熟,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体系和管理模式。

而正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各种突发事故正在急骤上升,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恐怖事件以及急性传染病疫情等正在急剧增加。面对这些巨大的挑战,物联网技术可在突发事故的医疗救治处理中发挥巨大潜力,不仅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疗对象(如病人、医生、护士、设备、物资、药品等)的智能化感知和处置,还可以解决局部地区和偏远地区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正因为如此,目前基于物联网的矿山安全、突发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交通事故、能源基地、重要的工厂和工程设施、森林防火等应急救援系统都处于规划和建设中。

从这一点上考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区域性急救体系不仅满足了现代医学不断发展以及日益增长的社会医疗的需求,而且可能在总体上提高我国在抗击突发灾难、反恐急救、大规模战争的急救水平。

同时,这种崭新的医疗急救处理模式也会唤起群众对医疗改革的关注,区域性急救体系的成功运行,表明“互联网思维”是可以在医疗领域成功运转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征如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无限分享性等,依托物联网平台和应急信息数据中心,通过对各种分散的信息的整合,不仅可以为应急指挥、医疗资源调度、急救策略制定提供详实、可靠、全面的数据依据,同时还可以提供区域内每家医院的已使用床位、空余床位、医疗资源、医疗设备等动态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为区域内急救信息共享提供了平台支持。

当然,笔者也看到,中国的医疗系统面对的主要是处于工薪阶层的百姓群体,他们个人的弱势地位一直没有提高,且对价格非常敏感。虽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急救医疗技术的确很先进,但其高昂的建设成本也是一道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难题。笔者认为,作为一项与公益事业关系密切的工程,其建设成本需要社会和大众来共同负担,而不应该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在当前的中国,一些好的医药技术和服务手段要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都需要政府和行业管理者协力设立良好的政策机制,以为新技术及时进入创造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提速 联网 协同 急救 区域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