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降钙素原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发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9-08 13:30:03 浏览:

[摘要]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发热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160例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肿瘤发热患者,在发热1 d内和之后3 d分别测定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将患者分为脓毒血症组31例、局部感染组34例、无明确微生物感染组45例和肿瘤相关组50例,比较这些患者的血浆降钙素原水平。 结果 局部感染组、无明确微生物感染组和脓毒血症组在3 d后降钙素原(PCT)明显有下降,而肿瘤组的PCT水平差异无可比性。同时脓毒血症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 结论 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可用于判断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发热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 肿瘤发热;非中性粒细胞减少;降钙素原;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051-02

肿瘤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发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肿瘤引起的发热和感染后引发的发热症状。降钙素的前体降钙素原一般在感染性疾病中会出现升高的情况,因此对降钙素原(PCT)的测定可以作为这些疾病诊断的标志物[1]。PCT可帮助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感染诊断,现通过对已经确定诱发原因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测定血浆降钙素原浓度,研究降钙素原是否对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NNCFPs)也有同样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入住本院的肿瘤患者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最低年龄35岁,最高年龄77岁,观察患者的体征,将腋温持续性大于38℃在6 h内不能降下,或者在一次性测量体温时大于38.5℃定义为发热症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2.0×109/L定义为中性粒细胞减少。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发热的初始24 h内取外周血样,再在3 d后再次取外周血样,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血浆降钙素原水平的检测。在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后,根据微生物学症状及临床诊断,将160例患者分为脓毒血症(A组)31例;细菌感染(B组)34例;无明确微生物感染(C组)45例;肿瘤相关发热组(D组)50例。A、B、C组患者在发热后根据患者情况均采取常规抗菌药物治疗,D组停用抗菌药物治疗,采取常规抗肿瘤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采取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患者组间降钙素原初始24 h的降钙素原水平和同组患者3 d后的降钙素原水平与发热初始1 d内的PCT水平差异。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2.1 患者发热初始24 h的血浆PCT水平

A组和其他3组的PCT水平有明显差异,P < 0.05。B、C、D 3组之间的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比情况见表1。

2.2 在发热3 d后患者的PCT水平变化

3 d后,A、B、C组患者PCT水平与表1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A组下降(0.83±0.12) ng/mL,Pa=0.018;B组下降(0.41±0.04) ng/mL,Pb=0.002;C组下降(0.16±0.02) ng/mL,Pc=0.006;P值均小于0.05。而D组肿瘤相关组PCT水平为0.72 ng/mL,P > 0.05。由此可见,D组患者的PCT水平72 h和初始24 h的数值没有明显变化。脓毒血症的ROC最佳折点为0.48 ng/mL,阴性预测率为91%[3]。

3 讨论

非中性粒患者常见发热状况,但是对于这种发热状况的原因却总是难以诊断。伤口感染等可能会致发热,但其他感染也可能会导致发热,在排除感染情况后,肿瘤本身也可能会导致发热[4]。由于发热原因的难以诊断,因此对于是否能对患者采用抗菌治疗难以下定论。因为如果是感染原因引起的患者发热状况,则一定要采用抗菌治疗扼制感染的发展,而如果是肿瘤本身因素导致的发热则不能采取抗菌治疗,这样的治疗容易造成细菌的耐药性[5],因此研究降钙素原的降低能否确定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发热状况的原因是十分有临床意义的[6]。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脓毒血症组患者发热初期24 h内的PCT水平有显著升高,在经过抗菌治疗3 d后,PCT水平明显下降。局部感染和无明确微生物感染的初始PCT水平与肿瘤相关组无明显差异,但是肿瘤相关组在72 h后的PCT水平与之前的初期水平无明显差异,而感染组有显著降低。因此通过对PCT水平检测结果的前后对比有利于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诊断[7]。本研究发现PCT水平的变化的确能有助于诊断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发热患者的发病原因。这表明,PCT水平的变化并不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这种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PCT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判断出肿瘤患者发热的大致原因,从而使医生对其的治疗更有把握,有助于患者发热状况的缓解[8]。

综上所述,降钙素原(PCT)在诊断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巍,陈春光. 血清降钙素原与C 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8-89.

[2] 张宗新. 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 检验医学,2006,21(2):117-119.

[3] 侯喜琴,戴淑惠,黄朝阳,等. 降钙素原及CRP在外科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35-36.

[4] 石远滨,罗康玲. PCT,hs-CRP和IL-6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药生物,2008,24(9):1322.

[5] 魏欣. 降钙素原-细菌感染全身反应的新指标[J].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2,23(2):82-83.

[6] 刘年开,黄英,肖茂良,等. 降钙素原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发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413-414.

[7] 贾婷婷,白晓月. 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7):709-711.

[8] 林琳,孙晓非,谭肖鹂,等. 血清降钙素原(PCT)鉴别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价值探讨[J]. 实用癌症杂志,2009,24(1):48-51.

(收稿日期:2013-03-26 本文编辑:郭静娟)

相关热词搜索: 粒细胞 发热 肿瘤 患者 减少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