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老年吸入性肺炎的影像诊断分析

发布时间: 2022-08-17 11:55:02 浏览: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吸入性肺炎利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60例,包括38例男患者和22例女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螺旋CT后处理技术实施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60例患者接受螺旋CT检查后显示病变表现形式实变影有42例,肺内磨玻璃影有40例,胸腔积液有32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有16例,肺不张有46例;60例患者头足向病变包括上部8例,中部8例,下部26例,弥漫18例。横断面病变包括包括上部10例,后部26例,弥漫24例。 结论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用于老年吸入性肺炎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准确观察患者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科学指导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老年吸入性肺炎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63.1;R8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0(c)-015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piral CT post-processing on diagnosis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the elderl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0 patients with senile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7, including 38 male patients and 22 female patient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spiral CT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diagnose and analyze the diagnosis. Results Sixty patients underwent spiral CT examination, which showed 42 cases of lesions, 40 cases of intravital grinding, 32 cases of pleural effusion, 16 cases of bronchial vascular thickening, and 46 cases of atelectasis. For example, 60 patients with head and foot lesions included 8 case in the upper part, 8 case in the middle, 26 case in the lower part, and 18 case in the diffuse. Cross-sectional lesions included 10 cases in the upper part, 26 cases in the posterior, and 24 cases in the diffuse. Conclusion Spiral CT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the elderly. It can accurately observe the lesions of patient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treatment plan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aspiration pneumonia spiral CT;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Diagnosis

吸入性肺炎是醫院获得性肺炎的具体表现,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存在比较高的病死率[1]。以往对吸入性肺炎的临床诊断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更多考虑的是误吸的高危因素出现情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吸入性肺炎患者并不是都会有误吸表现,所以单纯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吸入性肺炎的诊断缺乏严谨性[2-3]。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多种影像学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中,该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对60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应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60例,其中包括38例男以及22例女,年龄平均为(66.58±2.34)岁,年龄范围在60~78岁之间,病程在3 d~1年之间,平均为(5.16±1.38)个月,症状表现,发热36例,咯血14例,胸闷或胸痛10例。全部患者均存在明确的误吸高危因素,该研究认为的误吸高危因素包括:因为脑血管意外等神经系统疾病造成吞咽困难;由于食管疾病造成食道出现机械性阻塞,由于严重痴呆、癫痫或者滥用药物造成的意识障碍;存在明确的异物吸入史。该研究对患者误吸的判断主要依照患者的主诉、家属的主诉、饮水实验结果。包括2例痴呆,20例脑血管意外导致意识障碍,20例鼻饲,18例进食呛咳。全部患者均除外伴发原发性肺部疾病包括结核感染、肺内真菌、间质性肺炎等,排除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全部患者均对该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选择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多层螺旋CT扫描仪作为该次检查仪器,设置扫描的层距 5 mm,层厚 5 mm,管电流 200 mAs,管电压 120 kV。扫描范围为肺尖一直到肺底,进行常规平扫。传输图像到后处理工作站实施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的灰阶倒置反相处理、Min IP(最小密度投影)、MPR重建。对患者纵膈窗以及肺窗的图像进行采集,纵膈窗宽300 HU,窗位60 HU;肺窗宽1500 HU,窗位-600 HU。

2 结果

2.1 病变表现形式

该组60例患者接受螺旋CT检查后显示病变表现形式主要有实变影、肺内磨玻璃影、胸腔积液、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肺不张,见表1。

2.2 横断面、头足向病变分布情况

该组60例患者经螺旋CT检查显示头足向病变包括上部8例,中部8例,下部26例,弥漫18例。横断面病变包括包括上部10例,后部26例,弥漫24例。见表2。

2.3 CT图像分析

全部60例患者经CT检查都发现有程度不一的气道内阻塞,表现为液态混杂密度影,没有发现颗粒状半固态、固态异物影,以上叶后段支气管、双肺下叶支气管为主要阻塞发生位置,部分还存在气管后壁、主支气管少量吸入物影。其中20例患者为左下叶支气管阻塞,36例患者为右下叶支气管阻塞,14例患者为伴发出现右肺上叶阻塞。肺部炎症具体表现为对应位置有片状磨砂玻璃影出现,支气管血管束临近的肺实变。或者出现弥漫性分布,部分患者还会同时出现单侧或者双侧胸腔积液。

3 讨论

老年吸入性肺炎一般都是隐性误吸,这类误吸可能不存在临床明确症状,包括发热、呕吐、咳痰、咳嗽等,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食欲差、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神志淡漠,患者家属或者医护人员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以及存在吞咽困难的老年患者,缺乏对隐性误吸是否存在的足够重视,没有重视到鼻饲管的长时间留置对引发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大多等老年患者真正发生吸入性肺炎后才进行处理[4-5]。

通过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气道内阻塞发生的范围、吸入物的具体状态、吸入物和管壁之间的关系更准确、更清晰的显示出来[6]。如果检查中可以发现气道内存在吸入物阻塞,并且肺内有阻塞性肺炎出现,则应该进一步检查以确认患者是否出现吸入性肺炎[7]。通过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给临床治疗方案确定以科学的指导信息,保证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满意治疗,降低病死率。

多层螺旋CT应用较多的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曲面重建(MPR/CPR)、CT仿真内镜(CTVE)、透明显示,当前多层螺旋CT在多类疾病中都有应用,在呼吸系统疾病,通过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将支气管树清晰显示出来,分辨率高,医生能够对病变位置、狭窄情况、形态、临近组织及结构关系进行直接观察,能够准确判断有没有挤压表现,有没有向外浸润,能够直接观察气道远端情况。其中多平面重建能够于相同平面上同时在气道上显现出阻塞段近、远端与异物,同时这一技术能够对图像层面角度和深度进行随意调节,灵活度高。通过多平面重建能够将气管支气管连续性显示出来,便于医生对病变进行仔细观察。在诊断中如果发现多平面重建不能将征象直接显示出来,肺部的间接变化一般提示病变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具体位置,应该与横断面的原始CT图像进行结合,避免出现假阳性检查结果。表面遮盖显示能够对气管、支气管管壁和外观轮廓变化进行立体性观察,了解狭窄部位以及具体程度,可以直接观察是否出现挤压变形情况,还能够对局部截断的支气管进行直接观察。

相较于常规胸片,多层螺旋CT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分辨率高、不存在前后结构重叠,能够获取丰富的病变细节信息,有更完善的影像学资料[8]。特别是针对支气管内异物的细节显示,可以作为吸入性肺炎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其能够对患者病变出现的具体部位进行确定,另外利用多层螺旋CT后技术应用还可以利用测量值对异物的具体性质给予确定[9]。根据可流动性、CT 测量值等不同特征能够对支气管腔中的分泌物和误吸固体异物进行鉴别。如果阻塞物是在主支气管中存在,患者会有某侧肺完全阻塞,或者不完全阻塞、活瓣样阻塞表现;如果患者误吸的异物是在肺叶支气管发生阻塞,则患者会有活瓣样阻塞、完全阻塞,或者出现阻塞部位之下的肺炎。如果患者吸入的异物比较小,在段或其以下支气管发生阻塞时,患者会有局部支气管内壁受损表现,或者有局灶性复发性肺炎表现。患者食管或气管支气管树的固有异常、液体误吸造成的影像学表现、吸入液体的酸碱度、急慢性关联都非常明显。液体吸入一般表现为叶状分布,或者为段分布,如果患者保持平躺体位,一般会影响下叶背段、上叶后段,如果患者保持站立姿势,则会受到右肺中叶舌段、左肺上叶受影响。

吸入性肺炎诊断中如果实施常规胸片检查,假设患者病变位置在下肺近背侧,则会有比较明显的假阴性结果。对吸入性肺炎患者的诊断中进行胸部CT常规扫描,通常中间的软组织窗以及肺窗只需要5 mm的厚度。从该研究结果可以得知,可以通過重建更薄层的图像以对吸入小异物与相应的小气道变化进行更好的观察,可以经对相同患者检查得到的深吸气相、深呼气相的图像进行对比,以对患者小道直径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还能够协助诊断吸入异物造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除此之外,对于MPR、气管腔VR技术等具体的CT数据后处理技术,能够更为详细的描述气道解剖情况与异物之间存在的联系,能够为临床处理异物取出具体方案的制订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信息。

该研究结果显示,病变表现形式实变影有42例,肺内磨玻璃影有40例,胸腔积液有32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有16例,肺不张有46例;60例患者头足向病变包括上部8例,中部8例,下部26例,弥漫18例。横断面病变包括包括上部10例,后部26例,弥漫24例。可以得知实变影、肺内磨玻璃影、胸腔积液为主要病变形式,同时头足向病变以下部和弥漫为主,横断面病变以后部和弥漫为主。类似研究显示[10],21例吸入性肺炎患者不同病变表现形式为:肺内磨玻璃影占66.67%),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者占23.81%, 胸腔积液占47.62%,肺不张占76.19%, 实变影占71.43%。横断面上病变分布情况:前部3例、后部9例、弥漫性9例;头足向分布情况:上部2例、中部2例、下部11例、弥漫性6例。该研究结果与之存在一致性。

综上所述,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在老年吸入性肺炎的诊断中价值明显,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柳向朋, 张兆奉. 急性中毒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临床CT表现[J]. 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5):575.

[2] 赵洪全, 孔丽丽, 程永远,等. 液氨吸入性肺炎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3):170-174.

[3] 邱小琴, 崔彩丽, 林继升,等. MSCT诊断食管异物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 15(4):485-487.

[4] 吴晓玲, 王桦, 汪琦,等. 老年吸入性肺炎与非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 40(14):2106-2110.

[5] 张桂驰,崔岩.老年隐性吸入性肺炎临床特点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 2017, 45(11):1162-1163.

[6] 刘芳, 唐婷玉, 杜坚宗,等. COPD合并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 浙江医学, 2017, 39(17):1472-1473.

[7] 邱小琴, 崔彩丽, 林继升,等. MSCT诊断食管异物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4):485-487.

[8] 刘玉艳. 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2):301-302.

[9] 黄学娟, HuangXuejuan. 社区老年吸入性肺炎102例临床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9):55-56.

[10] 杨丽, 蒋玉华, 张雪,等. 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13):2948-2950.

(收稿日期:2018-07-16)

相关热词搜索: 吸入 多层 螺旋 老年 后处理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