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不孕症妇女心理状态调查以及护理干预

发布时间: 2022-03-10 09:09:24 浏览:

【摘要】 目的:调查不孕症妇女心理状态并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113例不孕症妇女为观察组,另选113例在我院接受体检的正常育龄期妇女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其心理状态,同时对不孕症妇女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积极进行健康宣教、提供辅助生殖技术信息、鼓励夫妻同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及指导健康生活习惯等心理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60.7±3.8)及抑郁评分(61.5±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13例不孕症妇女中,有83.2%(94例)处于焦虑状态,有81.4%(92例)处于抑郁状态,且焦虑、抑郁程度随患者年龄、不孕时间、治疗周期、经济收入的增加和受教育程度的降低而增加,家庭不和睦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比家庭和睦患者严重(P<0.05);经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临床诊疗中应重视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

【关键词】 不孕症; 焦虑; 抑郁; 护理

不孕症是指结婚1年以上,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不能生育\[1\]。不孕症虽然不是致命疾病,但直接关系到个人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和家庭和睦。不孕症妇女往往受到各方面压力,由此引发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因素\[2,3\],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孕症治疗效果。因此我院通过对113例不孕症妇女进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调查其心理状态并探讨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2年1月~2012年6月确诊收治的不孕症妇女113例,平均年龄(32.5±1.1)岁,平均病程(3.6±0.9)年,其中原发不孕37例,继发不孕76例。患者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37例,高中及技校学历38例,初中、小学学历38例;职业:农民42例,工人27例,教师及医务人员24例,职员及公务员20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躯体病史、无严重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史。另选取我院体检中心提供的正常育龄期妇女113例,平均年龄(33.1±0.7)岁。患者其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35例,高中及技校学历33例,初中、小学学历45例;职业:农民34例,工人31例,教师及医务人员25例,职员及公务员23例。两组对象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状态调查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填表前由调查人员统一讲解说明,然后独立填写表中全部项目。评分标准:SAS标准分界值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界值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2.2心理护理干预(1)心理疏导。不孕症可造成个人痛苦、夫妻感情破裂、家庭不和等社会问题,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影响,指出患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鼓励夫妻双方详细全面检查身体,及时发现不孕症原因,改善全身功能状态\[5\]。同时建议患者多交往朋友、参加户外活动,缓解紧张心情,减轻对妊娠的过度注意,解除自卑,树立正确生育观,积极接受治疗。(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孕症的临床诊治过程实际上是医患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的紧密合作过程,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要同情、热情,富有耐心和爱心,主动接近并理解她们,使患者从心理上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信赖\[6\]。接诊时态度友善、认真倾听,回答问题认真详细,合理安排就诊及检查治疗,留下咨询联系方式使患者可以随时联系。同时保护患者隐私,必要时单独就诊护理,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针对不同个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指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在等待治疗结果和面对治疗失败的时候,护士要对她们表示理解、同情和支持,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保护患者自尊。(3)健康宣教。根据患者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及家庭环境,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孕育健康知识,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如面对面解答患者疑问,发放知识手册,开展怀孕课堂等,详细介绍不孕症生理病理知识及各种检查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为患者提供就医指导。引导不育夫妇与医务人员沟通,讨论自己的病情,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使他们能够正确应对治疗带来的变化,增强受孕信心,积极配合治疗\[7\]。(4)提供辅助生殖技术信息。经治疗仍不能怀孕或无法自然受孕者,护理人员可向患者介绍辅助生殖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如促排卵治疗、人工周期治疗、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8\]。介绍辅助生育的适应症、并发症、治疗手术所需时间、费用和成功率等信息。同时向患者介绍成功受孕的例子,最好能让其他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留有一线希望。(5)夫妻同治。不孕症常常涉及夫妻双方的问题,因此一开始就对夫妻双方进行诊治对于患者夫妻及医护人员都是恰当的。医护人员应和不孕夫妻一起探讨他们的期望,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经过及治疗前景,鼓励患者与家属积极配合,夫妻同诊同治,相互支持,共同分担治疗压力,减轻患者精神负担,保持情绪稳定。(6)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治疗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从精神上关心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特别是动员患者的丈夫在生活和精神上多安慰、体贴患者,不要给患者施加任何压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9\]。(7)生活健康指导。帮助患者改掉不利于生育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睡眠不足、不规律起居等。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热、高盐食品,保持体重适中。了解患者性生活史,指导患者性行为的时机、频度,增加受孕机会。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运用SPSS18.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说明有差异。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60.7±3.8)及抑郁评分(61.5±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113例不孕症妇女中,有83.2%(94例)处于焦虑状态,有81.4%(92例)处于抑郁状态,且患者焦虑、抑郁程度随患者年龄、不孕时间、治疗周期及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降低,家庭不和睦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比家庭和睦患者严重(P<0.05),见表2。经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见表3。

3讨论

不孕症虽无生命危险,但由于病程漫长,治疗过程复杂且结果不确定性强,常给患者带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不稳定的巨大痛苦\[10\]。此外,受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不孕症妇女往往受到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正常心理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压力\[11\]。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生理机能紊乱,诱发躯体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不利于对不孕症的治疗,使患者陷入恶性循环。

由于不孕症妇女心理状态与许多因素有关,因此在采取躯体治疗的同时还要注重分析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态。焦虑是不孕症妇女普遍存在的不愉快情绪,表现为面容紧张、眉头紧锁,伴有不良情绪及强迫行为,严重者甚至有心慌、头晕、大小便频繁、失眠等临床表现\[12\]。抑郁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面容呆板、少言寡语、动作减少、失眠早醒等。本研究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不孕症妇女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发现,113例不孕症妇女中,有83.2%(94例)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有81.4%(92例)处于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对比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育龄期妇女发现,不孕症妇女焦虑评分(60.7±3.8)及抑郁评分(61.5±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患者焦虑、抑郁程度随患者年龄、不孕时间、治疗周期及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降低,家庭不和睦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比家庭和睦患者严重(P<0.05)。通过对不孕症妇女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积极进行健康宣教、提供辅助生殖技术信息、鼓励夫妻同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及指导健康生活习惯等心理护理干预发现,护理后不孕症妇女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由此可见,对不孕症夫妇的心理关怀及心理疏导应贯穿治疗的全部过程,其治疗结果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患者影响巨大。对不孕夫妇治疗早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使其重获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及治疗。治疗过程中应该和患者积极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并加以疏导干预,排除影响治疗的不利因素,使其以最好的心态直面诊疗过程的各种困难\[12,13\]。对于经治疗仍不能怀孕或无法自然受孕者,更应重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向患者介绍辅助生殖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让他们怀有希望,即使最终未能治愈,也能走出阴影,为自己开拓一片天空,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不孕症妇女较正常育龄期妇女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患者心理问题,因此临床诊疗中应重视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新.不孕症妇女的心理和心理卫生.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17(6):360-361.

\[2\]张旭宾,吴嘉齐,程敬松,等.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77-1988.

\[3\]江枫.不孕症妇女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2,126-127.

\[4\]vail Horn AS,Reed SA.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nfertility an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for the primary care provi der.Mil Med,2009,166 (11):1018-1022.

\[5\]丁昌荣,王淑香,黄纯杰,等.不育夫妇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齐鲁医学杂志,2008,20(1):80.

\[6\]周耀,张晗,张欣宗,等.不孕症妇女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69.

\[7\]Lee TY,Sun GH.Psychosocial response of Chinese infertile husbands and wives. Arch Androl,2000,45(3):143-148.

\[8\]胡向明,孙立军,刘凤珍.不孕症病人的心理护理.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20(1):49.

\[9\]Domar AD,Clapp D,Slawsby E.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distress in infertile women.Health Psychol,2000,19 (6):568-575.

\[10\]Allan H.A”good enough”nurse:supporting patients in a fertility unit.Nurs Inq,2001,8(1):51.

\[11\]黄彦清,叶桂香,翁丽,等.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护理干预与效果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6):581.

\[12\]杨丽,董悦芝.不孕症患者心理情况调查及护理干预措施.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3):600.

\[13\]毛静薇.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中国医药导报,2009,6(15):143.

[收稿日期:2012-12-06]

相关热词搜索: 不孕症 干预 护理 妇女 状态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