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发展与困境:“慕课”的现状剖析

发布时间: 2022-03-20 10:32:15 浏览:

摘要:慕课通过网络科技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洗礼,又采取增强师生间互动的方式对第一代网络公开课予以加强改造。由最早的cMOOCs发展到现在风靡全球的xMOOCs,慕课在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来自自身原因的困扰以及外在因素的阻力,慕课发展此时已陷入困境。

关键词:慕课;现状;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3004204

“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中文音译简称,2012年,“MOOC”这个词频频见诸教学媒体,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迅速成为火热的话题,为此,《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然而,慕课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慕课有着怎样一个发展轨迹?当今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对于慕课又造成了怎样的冲击?

一、慕课的发展及现状

(一)寻本溯源:慕课的由来

以互联网传播为载体的开放课程建设,经历了从第一代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到第二代慕课(MOOCs)的新兴发展。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开启“开放式课程网页”项目,将课程制成网络课件置于互联网上,供全球学习者免费使用,哈佛、耶鲁、牛津等名校相继加入该行列,并成立了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纷纷效仿。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开放式课程教学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影响论坛,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概念。2007年9月,美国、英国、德国等国教育机构签署“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号召“通过开放教育运动,让每一个人不受限制地享有使用教育资源的自由”。2012年6月,教科文组织召开了2012年世界开放教育资源大会,并发布了《2012巴黎开放教育资源宣言》,呼吁各国政府支持OER的发展与适用。OER推动了高校公开课建设,通过线上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但其只是网络课程1.0版,此后又兴起了2.0版慕课,后者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更带动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质变。

最早MOOCs一词出现于2008年,源于加拿大。戴夫·科米尔和布赖恩·亚历山大创造的首字母缩写词来形容由曼尼托巴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设计的开放在线课程。该课程“关联主义和关联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向25位在校学生和2 300名一般市民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大规模在线课程的标题本身即说明其目标,其追随了伊万·伊里奇的思想:教育系统应该“向想学习的人提供在他们的生活中随时可以获得的学习资源;让所有谁想要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可从他们那里学习。本着这一精神,“所有课程内容可以通过RSS提要,学习者可以参加与他们所选择的工具:在Moodle线程的讨论、博客、第二人生和同步在线会议”。

(二)直面当下:慕课的发展现状

1慕课发展的轨迹:cMOOCs与xMOOCs之分

慕课虽然引起广泛的注意,但其本质是函授教育在科技化之下的新发展形式,已经偏离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原始目的。MOOCs分为cMOOCs(the connectivist MOOCs)和xMOOCs (the contentbased MOOCs),之所以存在如此划分,主要是因为二者存在如下三点不同:

第一,是否有学习管理系统及组织。早期cMOOCs往往没有得到高等教育机构赞助或者资助,也没有依靠发布资源、混合学习管理系统以及更多更开放的网络资源等学习管理系统和组织,通常是由对特定领域感兴趣的个人举办。主办者将自己的时间投入用于搭建一个学习框架,通过这个学习框架,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可以连接共享、贡献、合作,个人和专业型地学习和拓展起网络[1]。在cMOOCs环境中,课程的参与者同时充当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通过技术推动的紧密联系而共享信息、参与共同的教、学体验中。

相反地,xMOOCs背后通常有一个或多个高等教育学院或学校,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以大学为基础的平台上提供的xMOOCs,都是按照传统课程、学习理论和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录制,但是这些课程通常不使用在平台之外的网络上可以获得的发布内容,其中大部分课程内容是预先录制的视频讲座。因此,xMOOCs更强调杰出的教师和将现有提供的远程教育产品扩展为自由和开放的在线课程。

第二,是否存在收费项目。cMOOCs的创造者其目标在于建立、促进网络和产生激发学习者获得存在于网络自身的知识的火花。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早期的cMOOCs是向每一位参与者免费开放的,没有任何门槛,也无需任何支付费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访问课程。

不断发展的xMOOCs延续了cMOOCs向每一位访问者免费的传统,却开辟了提供学业证书、成绩单、就业推荐等收费项目,此外将MOOC课程作为大学预科课程或提供给商业网络教育机构有偿使用,或者用MOOC课程教本校学生并收取学费授予学分等xMOOCs运作方法,都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商业模式。鉴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准备自己建设xMOOC 平台,越来越多的开展xMOOC教学的方式,商业化的xMOOC提供商会有怎样的未来还难以预料[2]。

第三,指导理论的差异:关联主义与行为主义驱使下教学模式的不同。不同的指导理论已经将MOOCs驱向两个不同的教学方向:建立在非正式网络学习形成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cMOOCs;和遵循着更加行为主义方式的以内容为基础的xMOOCs。而这正是MOOCs分为两种模式的根源所在。

cMOOCs崇信关联主义理念,采用的是“在旁指导”(guide on the side)教学模式,其更强调联系、协作学习。所谓关联主义,是指一种经由混沌、网络、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等理论探索的原理的整体。学习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发生在模糊不清的环境中,将核心成分一一置于个人的控制之下。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在一种组织或者数据库的范围内)。我们可将学习集中在将专业知识系列的连接方面。这种连接能够使我们学到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关联主义便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之上,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因此cMOOCs更趋向于提供一个平台,以超越传统的课堂设置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创造和生成,也正因为如此cMOOCs往往存在于高等教育激进的边缘。

而行为主义驱动下的xMOOCs,以教学为本模型(the instructional model),采用的是“圣人在舞台上”(sage on the stage)的教学模式,本质上是教学模式在教育机构内部的延伸。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映射到xMOOCs上,即采取使用视频演示、小测验和测验等传统的学习方法 ,因而更强调的是知识的复制。Siemens指出,伴随着时间的推进,xMOOCs可能会采取“钻和烤”教学方式[3]。

相对于cMOOCs,xMOOCs因其便捷的运行程序、高效有组织的发布平台、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以及更为立竿见影的成效,吸引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眼球,聚焦了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三大主流机构Coursera、Udacity、edX便是其强有力的例证。

2慕课在中外教育界的发展现状

虽然慕课发源于加拿大,但其于2012年在美国才得到井喷式的发展,各知名高校纷纷加入以Coursera、edX和Udacity为代表的慕课平台,斯坦福大学校长将其比作教育史上“一场数字海啸”。

2012年,斯坦福大学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分块的人工智能在线课程,最终共有160 000人注册使用,由此MOOCs开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学校的一位教员塞巴斯蒂安·特伦在人工智能在线课程完成后不久,设立了Udacity, 这是一个提供主要集中在科学和技术内容的MOOCs的平台。不久后,Coursera开业,之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共同建立edX。此后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类似平台不断出现,包括澳大利亚开放大学的Open2Study、斯坦福大学的NovoEd。

在世界范围内的慕课热潮裹挟之下,中国的大学也开始对于新兴的慕课跃跃欲试。2013年5月21日北京时间晚上七点,清华大学和edX联合宣布清华大学正式加盟edX。同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MOOCs三大平台之一的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成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中国内地高校,将和耶鲁、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一起共建、共享全球最大在线课程网络。当天晚间,复旦大学与Coursera达成一致,向Coursera网络免费提供中文或者英文教学的在线课程[4]。之后,甚至小初高也渐渐开始实施慕课教学模式。2013年8月1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中外名校研究中心与国内20余所著名高中共同发起的C20慕课联盟(高中)筹建大会,会上华东师大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教授宣布,C20慕课联盟(高中)正式成立。所谓的C20慕课联盟(高中),其中的C即China(中国),20是指20所国内著名高中[5]。继高中C20慕课联盟成立不久,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又牵头分别和杭州育才中学、华师大附小等40余所国内知名初中和小学组成了C20慕课联盟[6]。慕课的教学模式已经渗透到了各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之中,其势必将影响到未来教学模式的变革。

二、慕课面临的困境

正如上文所述,2012年慕课已然成为教育流行语,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高校纷纷投身加入慕课的行列,亦有许多学者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探索慕课,并分析其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对于慕课的热捧无疑预示着一场高等教育范围内的炒作。慕课真的如同圣人般至臻至美嘛?世间之事如硬币一般存在着正与反两面,而人们对慕课过于追崇,热情冲昏了理智。其实冷静下来分析,很快就能发现慕课在短短急速发展的七年里已然遭遇了自己的瓶颈。

(一)自身发展的瓶颈之殇

慕课表面上以一种新生事物的面貌呈欣欣然的发展态势,但慕课在自身的体系架构、产品推广、衍生产品的质量保证等方面仍然存在大量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1慕课的体系架构问题

作为一种新鲜的教学模式,在自身体系的架构问题上,慕课最需要打磨之处,无外乎与学习有关,主要存在两点问题:一个是“教学者—计算机—学习者”的人机教学模式问题,另一个是课程标准与评估体制问题。

慕课是典型的“教学者—计算机—学习者”人机教学模式,计算机就像一道屏障一样横亘在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学生或者学习者即使在学习视频过程中能够存在疑惑,也无法立即与老师、同学交流;同样的,教学者也无法适时根据学习者的反应调整其授课方向。当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需要交流互动时,只能在视频播放结束后在交流平台上进行留言探讨,因此相较于传统课堂而言,慕课的人机教学模式缺失了课堂气氛,社会参与度大大降低,不利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亦不利于学习者的观点表达以及沟通能力的锻炼。再者,各个学习者的学术背景以及学业文化的准备程度并不相同,而教学者或者信息发布者的人数有限,不可能第一时间解决所有学习者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疑惑,因此受到上述限制,慕课的教学质量显然会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慕课的选课人数可以高达16万,但与此同时退课的人数也相当惊人,可以一举达到14万,仅有5%的学习者坚持到了最后,而1%的学习者可以获得通过的学习证书[7]。如何为退课的学习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从而消除因自制力不强、松懈的自主学习意识所带来的弊端,“人机模式”的慕课需要作出更为深入的探索。

除了因“人机模式”导致自制力不强的学习者流失之外,上传至网络中的慕课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其体系架构中很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早期的慕课平台都是由名校名师创办的,但并不意味着名校名师推出的课程一定就有质量保证,并且随着慕课教学模式的推广,加入慕课的学校推出的课程更是良萎不齐。2012年8月,Udacity宣布因为教学质量的原因取消了预定上线的一门《离散数学》课程。这件事引发了人们对于慕课质量标准的重视,慕课在未来完善自身体系架构上必须解决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评估机制这一难题。

2慕课在产品推广上的限制

慕课要想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必须要顾及到经济水平、科学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应当克服各类慕课课程语言、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

慕课依托网络科技进行大肆扩张,但也正因为网络科技的平台制约了其向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尤其是经济水平落后的贫困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连洁净饮用水和应有的卫生条件都难以得到保障,广泛运用这类高科技手段似乎是天方夜谭一样,更别说通过慕课学习获得学位认证了。慕课课程的提供方把颁发文凭视为一种可以赚钱的增值服务,例如Coursera的课程对个人是免费的,但是发文凭则要收费。虽然对于那些付不起此类费用的学习者,Coursera可以提供经济帮助,但其辐射的范围仅仅是极少数人。对于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习者或者是贫穷落后国家的人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得到切实有用的帮助。

其次,语言的差异、文化风俗的不同,也制约了慕课课程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能适应所有学生的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印度电气工程学教授杰焕杰焕瓦拉说。他认为大多数印度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很难听懂美国大学开设的网上课程。他回忆起自己有一次在上化学课时简直就是稀里糊涂一头雾水,因为他听不懂那位美国教授的口音[8]。

3衍生产品的质量问题

慕课商业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学习者学习慕课课程后,通过一定的测试即可获得相关学校的学分,从而获得相应的证书。现行慕课课程面临着学分和证书认证两个瓶颈:如何保证学习者独立完成测试取得学分,保证学分的真实性?如何认定取得相应证书的学习者具备相应的资质,保障证书的权威性?如果这二者能够突破,将会对学位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9]。

慕课提供商在谈未来的运营模式的时候,都将学分认证、证书服务、就业推荐服务等作为主要赢利手段,为此如何让大规模学生参与考试并保持其信誉,如何杜绝“替学”或“作弊”现象,如何保证“证书”的可信度和含金量,从而确保慕课衍生产品的质量,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是慕课持续发展推广不可绕开的一个问题。慕课无门槛的入学并不意味着其产出的无差别,必须要通过一系列检验,使得学习者取得的学分、认证的证书含金量不亚于传统校园学习所得。目前三家慕课运用商都是与Pearson的考试中心合作提供有监考的课程结业考试。除了规定学生必须到考试中心参加考试这个笨办法,其他办法都是技术性的,比如Coursera还与一家网络考试机构合作研究网上监考技术,包括根据打字节奏判断学习者是否为其本人[2]。但这些技术是否能够适用于监督国外学习者的测试,保障远距离学习者考核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仍然是一个需要长足讨论的课题。在保障慕课衍生产品的质量得到广泛社会信任这个难题上,慕课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亟需建立可靠的防欺诈机制。

(二)外在环境的潜在阻力

除了自身各类因素的制约,外在环境中存在的隐性阻力因子,显然对于慕课的发展也造成了影响。

1需求量与供应的不平衡

如今加入慕课平台的学校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慕课课程也愈来愈多,但是相对应的选课人数以及坚持学习者的人数并没有与之成正比地增长,反倒有放缓的趋势。究其原因,就美国而言,仅有半数高中生可以参与大学教育,而这个比例在低收入家庭中甚至更低。中国大学虽然近几年进行扩招,但是也仅有70%的高中生可以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并且有机会能够接触高科技产品进行学习的学生人数比例更低[7]。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供应量和需求量不匹配,慕课平台、课程的供应量远远超出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商业化模式与教育理念的冲突

慕课是以一种面向全社会的非盈利性的开放性在线课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但之后,慕课不断地融入商业化因素,出现了目前两大阵营:非盈利型慕课及盈利型慕课。非盈利型慕课没有财务压力,较能保障自身的纯粹性,服务学习,促进学习。但是盈利型慕课大多以公司形态运营,追求利益乃其本质,为了维持自身运作,盈利型慕课不断推出学业证书、成绩单、就业推荐等收费项目,甚至将慕课课程作为大学预科课程或提供给商业网络教育机构有偿使用[2],这使得慕课这种学习模式越来越偏离其创立初衷。并不是说慕课学习就得不食人间烟火,完全超脱于商业盈利之外,为了推广慕课,适当的商业运作是必需的,但是过于强化商业成分,使得整个慕课模式铜臭味渐浓而学习味愈寡,自发性地学习演变为强烈的功利主义学习,学习者是否还能够对学习保有兴趣,教育是否还能发挥功效,可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参考文献:

[1]xMOOCs and cMOOCs的终极学生指南[EB/OL].http://moocnewsandreviews.com/ultimate guide to xmoocs and cmoocso/.

[2]汪琼.2012:MOOC元年[EB/OL].http:///edu/2013/0716/5045033.shtml,20130716/20150331.

[5]全国20余所高中联手创建C20慕课联盟在线公共课[EB/OL].中国教育报,http:///ji_jiao_news_279/20130815/t20130815_1001427.shtml,20130815/20150331.

[6]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分别成立初中和小学慕课联盟[EB/OL].中国教育报,http:///gao_xiao_zi_xun_1091/20130929/t20130929_1023582.shtml,20130929//20150331.

[7]王左利.MOOC生态出现: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联网狂热中[EB/OL].http:///focus_1658/20131010/t20131010_1026335_3.shtml,20131010/201544.

[8]MOOC的希望与困境[EB/OL].光明日报,http:///zi_xun_1170/20130831/t20130831_1009569.shtml, 20130831/20150401.

[9]董少校.专家认为:慕课需突破学分和证书认证两个瓶颈[EB/OL].http:///focus_1658/20131022/t20131022_1030507.shtml, 20131022/20150401.

Development and Dilemma: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MOOC

XU Yinbo, XU Xiaofang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MOOC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profoundly by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meanwhile has renovated firstgeneration of network open course energetically by the way of enhanc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earliest cMOOCs to the most popular xMOOCs in the world, MOOC has been expanded in a blowout type. At the same time MOOC has got into trouble, because of the distress from its own reasons and the resistance to external factors.

Key words:MOOC; status; development; dilemma

相关热词搜索: 剖析 困境 现状 发展 慕课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