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 2022-04-01 09:24:41 浏览:

摘  要: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准确把握市场对该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更要考虑专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以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工程力学专业,可以明确教育基本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改进方向,也可为高校在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工程力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038-03

Abstract: The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alents must not only accurately grasp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for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s, but also consider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concept as the guide to construct engineering mechanics, it is possible to clarify the basic standards of education,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t can also establish a more objective and fair educational quality credibilit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chieve knowledge, skills and other needs provide protection,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soci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一、概述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已经在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其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工程观的重要转变。2012年,力学学会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递交《关于组建工程力学专业认证委员会的报告》;2013年,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工程力学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名单》,开始组建工程力学类专业认证委员会;2014年,力学学会成为中国科协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首批试点学会,开展了两项试点:工程教育认证和国家科技奖励推荐;2014年,工程力学类专业认证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了《工程力学类专业认证补充标准》。截止2018年,全国31类工程专业(类)已开通认证的约有20余类,约3年后将覆盖包括工程力学专业在内的28个专业类。因此,按照认证标准来推进力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通过对国内用人单位的调研和反馈意见来看,大部分工程力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基本功扎实,吃苦耐劳,工作主动性较强,能很好的按时完成单位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但同时也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学生刚入职时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迫切要求重构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能力产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中心,这种理念既适应学科发展、符合社会需要,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校的定位和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既要准确把握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又要长远考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方面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 建设与专业认证标准相接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基本标准以及改进发展方向,也可为学校在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一)以能力为导向,注重交叉,尊重选择,采用逆向设计方法重构课程体系

将专业认证中的“能力导向”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去,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邀请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工业企业界参与,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采用反向設计的方法,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达到的毕业能力出发,制定培养方案,每个培养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的结果为主要教育目标。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的能力构架,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优化,将能力培养做为课程的设置依据, 每一种能力的培养至少要有10门以上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支持,能够在4年教育培养过程持续进行, 形成可靠的能力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强调层次性、全面性和实践性, 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交流、提升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组建从低层到高端的实践能力培养链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工程力学专业将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以现代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原则,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导向,组建教学、实验、项目实训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实践教育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所有四年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这个核心,形成一个从基础到高层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高校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训练实践平台及企业实习基地,为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提供条件。逐级构建由低到高的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及应用实践平台(图2)。

其次,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能力目标不同,开展的实践训练类型也要不同。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设计型项目,依托课程进行课内实验及短期实习,形式主要为讨论、讲座等, 在此过程中获取对职业发展、社会问题、专业领域的感性认识,帮助其加强对大学学习的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人文素养; 高年级学生以研究型项目为主,依托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计划等进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及更长时间的实习, 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做事经历,其目标层次更高,在此过程中获得职业技能、研究能力以及在项目参与中所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观、工程价值观和工程社会观。

整个过程既要明确不同任课教师的责任要求,又要让学生进行自评、自检与自查,追踪不同年级学生毕业要求逐年发展的达成度。

(三)基于问题研究,推进课堂教学互动化,学习过程个别化

“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的,是考核“教育产出”(学生学到什么),而非“教育输入”(教师教什么)。课堂教学模式的互动化和个性化,可以逐步推进学生进行探究式主动学习,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思考构建的过程,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及培养创新思维。

要实施这种互动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探讨课程理论观点以及研讨相关领域工程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着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授课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核心,积极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形成夯实基础、突出能力的教学模式。并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做到科研服务于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既有科学知识传播的二次创新过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图3)。

(四)创建“两双”平台,增强工业界在教育中的参与,实现真正的校企联盟

促进高校教育与工业企业界的联系、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是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主要目的。首先,创建校内、校外“双培养基地”平台,提高工程力学学生“知行”结合的能力。双培养基地是指校内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培养基地是以工程学习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具有夯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校外实习基地侧重实践教育,主要是学生到企业去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到企业的工程项目中去,并能结合生产实际做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其次,实行“双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理论研究及实践能力的双重指导。“双导师”,即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工程实践导师。校内学术导师以专业老师为主,主要是给学生进行理论、科研上的指导。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学研究中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水平。校外工程实践导师主要是通过聘请企业优秀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授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指导,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及规划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获得社会认可。

“两双平台”解决了实习环节当中“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缺少长期性和共赢性”的不足,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构成由校内外实践体验、评价机制、导师制等多元多层次校企合作机制(图4),推进校企共赢合作模式,保证实践教学基地长期良好的运行。

三、结束语

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导向构建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始终贯穿到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中,让学生的“学”成为主动的“学”,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把“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学习”理念贯彻到整个培养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辩证唯物的方法论,将渗入学科的方法论教学经由众多的培养环节落到实处,真正贯彻“大学者,育才之谓也”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余寿文.工程力学办学的设问与刍议:多样性、目标、途径[J].力学与实践,2019(41):65.

[2]白坤朝,等.力学十年:现状与展望[J].力學进展,2019(49):599.

[3]马宏伟,张伟伟.新工科力学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6.

[4]杨坤,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倒推人才培养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36.

[5]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力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

[6]熊怡.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电气工程学院院(校)长论坛会议观点辑要[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培养 构建 理念 体系 认证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