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3-13 08:32:34 浏览:

【关键词】 早期标志物; 确定标志物; 敏感性; 特异性; 联合应用

正确选择心肌损伤标志物,对AMI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减少误诊和漏诊、减少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金标准一直是动态测定某些酶的活性。近几年来,一些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特别是心肌肌钙蛋白(CTn T/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对心肌损伤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较为普遍地使用, 但在基层应用较晚。另外如B型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也应用渐为普遍。由于众多的标志物各具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会一时难以筛选出理想的标志物。现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心肌损伤标志物,根据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高低,可分为非确定标志物和确定标志物;根据在心肌损伤后出现异常的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早期标志物”和“非早期标志物”;根据所反映的疾病性质不同还可分成血栓形成标志物、心肌缺血性标志物等。实际工作中,“确定标志物”和“早期标志物”被人们所追宠,但早期标志物只是相对的“早”,目前为止被公认为确定标志物的并不多。

1 确定标志物

心肌损伤确定标志物,通常为生化标志物,一般认为发病6~9 h以后,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并持续较长时间可被检测,并且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非常高。现在被公认的确定标志物有CK-MB和CTn。

1.1 CK-MB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在心肌中CK-MB占CK总量的14%~42%,其升高发生在AMI后4~8 h[1],至高峰要在24 h后,恢复正常需2~3 d,当属AMI的确定标志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肌坏死都能用CK-MB检出,例如猝死患者,微小的心肌坏死常显示于尸检中,但CK-MB检测并没有异常;冠脉旁路外科手术时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K-MB也没有升高;还发现某些已有血小板聚集在微血管的心肌坏死,同样也没有CK-MB的升高。故血清CK-MB没有增高并不能排除微小的心肌坏死[2]。

1.2 肌钙蛋白(CTn) 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将cTn定为心肌损伤金标准,并迅速在全球得到认同和推广。它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临床早期辅助诊断。目前,CTn检测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如AMI的诊断和排除、心肌创伤、心肌炎、脓毒血症导致的左心衰竭、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等。还可用于心肌损伤面积的估计,某些药物疗效、心脏移植后排异反应及溶栓治疗效果的观察等。CTn是在收缩纤维上紧密附着的一种调节蛋白[3],由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C(CTnC)三个亚基组成。心肌中的CTnC和骨骼肌中的CTnC是相同的,不存在心肌特异性[4],不能作为心肌损伤指标。CTnT和CTnI有心肌特异性,已作为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只于心肌细胞中存在,心肌坏死时释放入血,胸痛发作1~6 h的AMI患者开始升高,达峰值需14~18 h,是AMI发作6 h后最特异的诊断指标。CTnI不仅可以诊断和排除AMI,还可以区别不稳定型和稳定型心绞痛[5],还可以用作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级。CTnT与CTnI的意义和性质一样,同样为特异心肌损伤标志物。CTnT在AMI发作后出现的时间和到达高峰时间与CTnI一致。CTnT和CTnI同样可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的“金标准”。

心肌肌钙蛋白定性方法具有快捷、方便之特点,且无需特殊实验设备,适合基层医院的实验室,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筛查实验。但应注意定性方法的局限性[6],当肌钙蛋白检测结果阴性时,并不能排除AMI的发生,要注意定期监测和复查,并结合其它的辅助检查以及临床症状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1.3 BNP 除CTn外,临床最受关注的心肌标志物之一当属BNP,近年来BNP已成为心脏功能检测指标的国际金标准。临床主要应用在早期发现心衰患者、对心衰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监测心衰治疗、判断心衰患者的预后、监测心衰药物的疗效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评估、非心源性心衰患者的筛选和诊断、区分心衰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等。BNP的发现,在心血管病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BNP可用于诊断和监测心力衰竭、可对病死率和再入院率进行预后评估、可对有潜在心功能障碍的高危患者进行筛查。BNP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仅在压力负荷增加和血容量增加时反应性地分泌于心室,BNP升高可反映左室舒张末压力的升高,不管是收缩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减低引起的心力衰竭均有此改变,对心力衰竭诊断有重要意义。

2 早期标志物

心肌损伤后6 h内血中水平出现升高的标志物被称为早期标志物。迄今为止主要限于肌红蛋白(Myo)为公认的早期标志物,其余各标志物由于不同报道、不同方法的检测值差异较大,其临床价值尚存争议。

2.1 hs-CRP hs-CRP是用于心血管炎症检测的指标,通过对炎症程度的判断,从而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稳定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支架置入患者进行预后分析,并可以对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进行预测。

血液中的CRP(相对分子质量10~14.4万)合成于肝细胞。在血液中的含量甚微,当炎症或组织损伤时,其浓度可成倍增加,常用作感染指标。微小的刺激就可以使CRP在肝细胞中迅速合成,6 h内可使血液中浓度升高[2],常可至5 mg/L以上,48 h后达高峰。通常的免疫学法检测不到极低浓度的CRP,而超敏乳胶增强散射比浊法则能准确检测到超微量的CRP,即所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国外研究表明,血清中hs-CRP浓度的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0.55 mg/L,而有心血管病危险的人群,其血液中hs-CRP的浓度通常大于2.1 mg/L。欧美等国家早已将hs-CRP的检测作为心血管病的预防筛查指标,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hs-CRP的检测价值是能早期检出冠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对冠心病患者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但是,hs-CRP检测不能当作诊断指标,因为任何部位损伤及感染皆会使血液中CRP增高[7],故本指标的不足是缺乏特异性。

2.2 Myo Myo(相对分子质量1.7~1.8万)虽心肌特异性不高,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高特异性标志物如CTn联合应用可起到互补作用。Myo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等细胞中,对细胞膜氧化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因Myo为小分子物质,目前认为在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 Myo为最早扩散入血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它进入血液中的速度比CK-MB或cTnI/T更快。Myo出现在血液中的时间一般在心肌损伤发生后l~2 h,到达峰值的时间为7 h,恢复至正常水平需24 h。Myo当属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特点是窗口时间较短,但因其不特异,主要用于AMI早期的阴性排除。在用Myo排除AMI诊断时应特别注意发病时间,一旦发病的时间超出了一定时限,则即使阴性结果也不能用来排除AMI。但因Myo也存在于骨骼肌中,当骨骼肌损伤时,Myo在血液中的浓度也可以异常增高;Myo在肾功能障碍时也可出现异常增高,故不具有心肌特异性[8]。根据Myo半衰期短的特点,可用于监测AMI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和原有梗死有无扩展;用于在AMI溶栓治疗中评价再灌注与否时,是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2.3 心肌肌球蛋白轻链-I(CMLC-1) CMLC-1具有组织特异性,是心肌结构蛋白,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可在心肌损伤以后进入血液中,在AMI发生4~6 h后,血液中的浓度迅速增高并到达高峰,并可持续l周,CMLC-1可经肾较快清除,故有CMLC-1持续升高的心肌梗死,原因是梗死灶持续释放CMLC-l于血中[9]。

2.4 肌红蛋白(Myo)/碳酸酐酶Ⅲ(CAⅢ)比值 CAⅢ只存在于骨骼肌,心肌细胞中不含CAⅢ,血液中的CAⅢ浓度不受心肌损伤影响,故检测Myo/CAⅢ比值,能区分Myo的来源。在AMI发生2 h后Myo/CAⅢ比值即可升高,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皆比CK-MB高[10],是早期诊断心肌损伤的理想标志物。

2.5 心型脂肪酸结含酶(H-FABP) H-FABP是存在于不同脏器中的一组低分子量胞质蛋白。H-FABP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在肾、骨骼肌和小肠中的含量很低。H-FABP的重要作用是参与能量代谢,其各型都有组织特异性,当心肌缺氧时,在血液中的浓度可迅速升高[7],AMI发生l~3 h后血液中的浓度开始升高,达高蜂时间需6 h[11]。AMI均值为59 μg/L,不稳定性心绞痛均值为14 μg/L,和健康者均值(4.3 μg/L)比较差异显著,与心肌损伤有很好的相关性[2]。

2.6 糖原磷酸化酶BB(GP-BB) GP-BB有GP-BB(心、脑)、GP-MM(骨骼肌)、GP-LL(肝)三种同工酶,GP-BB在心肌同工酶中比较占优势。心肌因缺氧通透性增高,GP-BB可迅速入血,在AMI发作l~4 h后,血血液中GP-BB浓度即可增高,到达峰值需8 h,恢复到正常需1~2 d。其敏感度在发病后4 h内显著高于CK-MB和Myo。对AMI的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12]。

2.7 缺血修饰白蛋白(IMA) IMA(又称钴结合白蛋白)在人血清白蛋白流经缺血组织时产生。IMA含有N-天冬氨酸-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序列,此序列在生理情况下存在着紧密牢固结合钴、铜、镍等过渡元素的特殊位置。当心肌组织缺血和再灌注时,可使白蛋白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与金属钴的结合能力降低[13],这种因结构改变而与过渡金属结合能力下降的白蛋白即为IMA。IMA可作为心肌缺血标志物,多数研究称有理想标志物之特征[14],在发生心肌缺血后迅速升高,作为心肌缺血的早期标志物,特点是用在心梗发生之前,它在血液中浓度的升高比CK-MB、Myo、CTn早,灵敏度也较高,在AMI发生后可作为阴性预测指标。可用于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排除及CS的危险分层。IMA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需24 h,故可用作心肌再次发生缺血的判断[13]。

2.8 P-选择素 P-选择素是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的棒状小体内,其作用为活化血小板,参与有关细胞的黏附并促进血栓固化,因此,可认为P-选择素被分泌入血是由于血小板被活化所致,是存在血栓病变与否的较好指标[14]。

3 床旁试验(POCT)在心脏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居国民死因首位,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2007年中国心血管病年报》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卒中200余万人,死亡100余万人,现患卒中700余万人;每年新发心梗50余万人,现患心梗200余万人,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用于心血管病的医疗费达1300亿元,与1993年数据比较增加了约6倍。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已成为一个引起全球性重视的话题。

心脏病的诊断,特别是心肌梗死,一般有50%左右的死亡是在发病后1 h以内[15],只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诊断才能减少死亡。欧洲和美国心脏学会早在2007年就建议检验部门对心肌标志物的检测从标本采集到报告结果应在1 h内完成。

传统的检测方法,一般从标本采集到发出报告需要的时间较长,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会在1 h内死亡,容易延误抢救时机。因此,各种床边试验(POCT)应运而生,POCT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诊断速度,且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POCT技术能够在二十分钟内出具报告结果,更具时效性。目前,最常用的POCT为“心肌三合一”(Myo、CK-MB、cTnI)金标法。

4 总结

对各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而言,大多特异性较差,以前作为金标准的某些酶类并不是心肌所特有,在其他器官和肌肉中也大量存在,不单在AMI时这些酶的活性升高, 如运动、炎症等其他原因也可升高;因某些心肌酶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比小分子物质从坏死组织进入血液的时间要长,难以作为早期诊断指标;有些酶活性时间不长,应注意掌握临床应用的时效性;某些酶活性检测对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性较低,因而临床诊断价值有限。

早期标志物具有的共性是敏感性高而特异性差,确定标志物虽特异性较高,但如检测的时限性掌握不好,也会导致其敏感度不高,应合理应用才能取长补短。从众多标志物中筛选出一种或几种理想标志物,根据各种无创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加以综合判断,做到既能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又能方便检测,是值得研究的。同时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才是理想的标志物,理想标志物应该在心肌损伤后出现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检测省时又方便。单一标志物难以达到此要求,这就需要联合应用早期标志物和确定标志物,这样可以提高临床诊断、治疗及监测的准确性。近年来,Myo、CK-MB、cTn三项联合应用,已成为公认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最佳组合,即所谓“心标三项”,可用于诊断AMI、评价再栓塞或栓塞范围和危险程度、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研究表明,AMI发生的不同时间段,Myo、CK-MB、cTnI检测各自的敏感度不同[16]。因此,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应根据AMI发作的时间段来选择,比如在胸痛发作3 h以内的患者应首先检测Myo水平,发作3 h以后的患者应进行心标三项联合监测。

总之,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检测策略的改良以及对心肌损伤认识的深入,早期预警冠脉事件和早期诊断冠脉病变将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杜永涛.血清CK-MB、cTnI、hs-CRP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2,18(22):32-33.

[2]朱伟,赵子彦,靳刚.心肌梗死诊断的生物化学标志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2):86-88.

[3]郭玮,潘柏申.心肌肌钙蛋白-心肌损伤的确定生化标志物[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5,15(1):8-10.

[4]罗军,刘云兵.心肌肌钙蛋白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38-39.

[5]郭占军,杨焕云,赵华,等.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及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6):364-366.

[6]徐亚林.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项目的选择与评价[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5(5):457-458.

[7]杨振华.未来的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J].临床检验信息,1999,6(3):65-70.

[8]孙虹,台虹,刘琳,等.心肌标志物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5):315-316.

[9]金叔宣.心肌肌球蛋白轻链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29(1):32-33.

[10]郭玮.心肌损伤的其他早期生化标志物[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1):11-12.

[11]衣志勇,李小鹰,孙宇,等.受试者特征曲线评价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6):375-377.

[12]王继贵.心肌损伤的新标志物[J].临床检验信息,1999,6(3):71-73.

[13]林粼,沈晓丽.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检测与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2):131-133.

[14]龙国文,胡佳林.缺血修饰白蛋白--新的心肌缺血生化标志物[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77-83.

[15]朱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58-159.

[16]杜贤,李世葵.心肌梗死三合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6):456-458.

(收稿日期:2013-05-24) (本文编辑:连胜利)

相关热词搜索: 心肌 损伤 临床应用 检验 标志物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