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现状与规划建议

发布时间: 2022-03-14 10:01:19 浏览:

摘要:高校信息化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显著,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但是也面临巨大的瓶颈和挑战。文章分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并指出高校信息化对信息化缺乏长远的规划,存在工作机制和信息孤岛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采取“大平台、中系统、微应用”的发展模式,建设统一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夯实基础建设、重视网络安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大数据,推进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化规划;信息孤岛;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1-0175-03

随着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用信息化手段来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解决日常管理中难点难题已经是现状。如何做好未来高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一个难题,怎样才能全面有效的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和统一的管理机制,推进信息化与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为校内师生提供更多的便利。

1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1 基础设施建设成熟完善

出口带宽、服务器、机房等基本满足需求,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运营商(多个)互联,支持IPv6/IPv4双栈协议,校园内有线网络实现全覆盖,无线网实现了部分或全部覆盖。

1.2 各类信息系统基本完备

一卡通、OA、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基本完备。

1.3 数字资源日益丰富

中外文数据库、电子书、中外文期刊、论文等数据资源日益丰富,网上精品课程数量日益增多。

2 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长远的规划

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信息化的了解不深,甚至存在某些误解。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机制,没有形成体系完整的建设规划,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各类信息化项目存在效益低、质量差的问题。

2.2 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多数高校成立统筹信息化部门成立时间不长,各项机制还不完善,集中统筹的优势尚未发挥,信息资源的积累尚显不足,离学校发展目标和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2.3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陈旧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能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需求。存在校园局部负荷过重导致拥塞等现象,网络线路因建设年代久远日趋陈旧,服务器、存储等各类支撑设备的更新无法跟上日益增长的需求。

2.4 信息系统缺乏联动,数据孤岛情况严重

陆续建成了教务、研究生、财务、资产、图书、科研、人事、办公自动化等多个信息系统,但系统之间没有互联互通,未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无法保障数据一致性,距离实现“智慧校园”仍有较大差距。

2.5 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近年来,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对于频发的网络攻击行为缺乏抵御能力连续发生黑客入侵网络服务器、篡改网站内容的安全事故,造成了恶劣影响,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加强。

2.6 缺乏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建设者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行政管理知识,且对现状非常了解。多数高校信息化发展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缺乏信息化人才,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来支撑信息化的规划与建设。

3 高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议

3.1 建设模式

对未来十年的信息化进行整体规划,针对现状复旦大学等高校提出的“大平台、中系统、微服务”的建设模式符合大多数高校的建设现状。

3.1.1 大平台

“大平台”是指支撑基础性平台,包括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工作流平台等[1]。基础数据中心主要用于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施“一张表”工程,所有的系统之间的数据都需要通过数据中心来进行交换,解决应用系统的数据孤岛问题。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用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实现各类系统的同步,并对系统的权限进行统一管理,对全校的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统一门户实现信息资源集中呈现,包括通知公告、消息服务等,实现校园通讯录无纸化、信息扁平化传递以及通知大规模应急通知精准传递。工作流平台提供流程节点和流向的管理等,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3.1.2 “中系统”

“中系统”是指各类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教务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等各类业务信息系统,为“大平台”提供数据来源,为“小应用”提供业务支撑。系统主要使用人员为职能部门,实现对学校的高校管理。

3.1.3 “微服务”

针对师生使用频率高的服务做出美观易用的“微服务”,打开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即可方便的办理各项校内事务,如选课、申请邮箱等,避免了师生进入各类信息系统的烦琐,提升用户办事体验。

3.2 引入大數据

大数据分析是智慧校园的特征,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引出大数据,将学校日常运作、管理与服务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为各级决策者提供决策,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将学生课程、成绩、培养计划、借书信息、门禁、消费信息等加以分析,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规划;将教师的科研、教学等信息加以分析,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建议。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3.1 基础网络

进一步提升校园网出口带宽,提高无线网络覆盖率,对网络线路改造、电路改造,更换陈旧的网络设备。整改网络线路,更换或装修机柜,对交换机电源进行改造,进一步简化拓扑结构,降低盲点,提高冗余度,降低复杂度,降低故障率。

3.3.2 校园“一卡通”

进一步完善“一卡通”建设,在一卡通现有消费、门禁的功能基础上进行扩展,如开通“一卡通”自助电话挂失功能、微信转账及缴费功能,将全校水电系统纳入“一卡通”系统,生活热水与直饮水接入“一卡通”系统,实现实时结算。

3.3.3 加强中心机房建设

进一步增强对于中心机房的建设,提升计算能力、网络吞吐能力及存储容量。统筹规划全校服务器、存储器等核心设备的应用,确实提高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基本消除低水平的重复购置。逐步合并校内小机房,实现统一管理。进一步实施“虚拟化”战略,建立面向全校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学校公共网络存储系统,保障学校教学科研资源,打造校园“云中心”。

建设数据中心应用管理和监控平台,实现异地数据备份、关键应用与数据的应急灾备。建设网络、应用和主机资源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完善的网络运维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和各种应用系统的管控能力。

3.4 提升人员信息化能力

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轮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入[2]。在全校逐步推广信息化支撑下教学模式,探索跨校区的协同教学模式。加强与信息化相关学科合作,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共同促进信息化人才培养。

组织开展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鼓励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针对信息化工作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3.5 教学信息化建设

3.5.1 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随着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的发展,学校师生对于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划建设更多的智慧教室以及协作学习场所,加强教学场所的信息化建设,满足师生需求。

3.5.2 建设特色课程资源

建设学科特色的慕课平台,面向校内外用户提供服务。利用平台来开展特色学科教育培训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服务社会,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鼓励教师制作、运营慕课,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慕课平台来学习相关课程。

3.5.3 建设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

建设统一的校内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平台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个性化学习、协作式学习、移动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给老师提供一个更加直观的教学管理方式,并提供基于行为数据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3.5.4 科研数字资源共享库

启动“课程资源建设工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社会能力。鼓励教师将数字资源进行共享,并将校内课程建成精品在线课程资源,统筹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及校内外服务。建设校园公共存储系统来为资源共享库提供服务,通过数字资源共享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教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窗口。

3.6 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3.6.1 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协作体系

全面推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学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等级定级。根据不同的等级,针对不同的信息系统采用不同安全策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水平[3]。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将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到人,提高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

3.6.2 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建立完善技术保障体系,为学校信息安全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建设中心机房运行监控与保障平台,建设学校数据备份与容灾中心,提升校园网恢复和抗攻击能力。建设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与信息审计系统,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协作体系与管理体制,建立安全防御、安全监测和安全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舆情監测系统,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的舆情监管工作。

3.6.3 信息安全人员

发挥校内外人才优势,形成由专家队伍、专职人员、二级单位管理员组成的信息安全队伍。加强二级单位管理员的培训,培养管理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性系数,提高对网络危机的应对能力。

3.7 制度建设

3.7.1 完善统一领导决策机制

明确信息化部门的工作职责,理顺工作机制,建立由职能部门申报、信息化部门统筹、领导小组决策的项目运作模式,并由专家机构全程提供咨询意见。

3.7.2 出台信息化建设相关管理办法

制定信息化项目管理细则,实现精细化管理,对项目的立项审批、预算核准、招标采购、建设部署、运行维护5个阶段全方位把关,杜绝重复建设、防范低效建设、严治烂尾工程。建立信息化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强二级单位责任主体意识,围绕重点工作,认真研究、谋划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调度和督导检查

3.7.3 推进数据标准化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出台信息系统开发及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管理与验收办法、网络信息安全保密与管理等,以此来推进学校数据标准化建设,完善信息化政策,促进数据融合。

3.8 推进校企合作

拓宽合作渠道,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来;寻求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充分掌握学校在社会融资项目上的建设自主权。

参考文献:

[1] 赵亚萍.高校信息化:从集成整合到开放系统[J].中国教育网络,2013(4):48-49.

[2] 王颖.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5(8).

[3] 乔小军.浅谈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管理[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26).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规划 信息化 现状 高校 规划

版权所有:无忧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无忧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无忧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19022856号